文/簡文志
台灣地名為「龍潭」者,當以桃園龍潭最知名。既名龍潭,則當與龍的傳說有關,如桃園龍潭本稱「菱潭陂」,意為野菱蔓生,後乃附會潭現黃龍,方改名龍潭陂、龍潭莊,至今沿用為龍潭名。
宜蘭亦有一龍潭,其地標名為龍潭湖,原稱大陂湖,三面縴山,波平如練,昔日為蘭陽十二勝景之一。龍潭湖的來源另有一說,原稱大埤湖,時號稱台灣空軍之父、一級上將周至柔(原名百福)將軍視察礁溪,才改名龍潭湖,當地村落亦更名為龍潭村。
近年,龍潭湖是新的旅遊景點,有貌似碗公的大溜滑梯,童語盈耳,亦正如其名碗公,小童如大鍋水餃起落。當地近年又有新的季節限定的遊樂方式,即是早已絕種的台灣原生圓吻魚,分布於淡水河系與蘭陽溪水系,在龍潭湖溯溪繁殖,蔚為大觀,母魚腹部鼓脹如風爐,逆水而上。圓吻魚生性鈍憨,當地人賜予別稱「憨仔魚」。
龍潭,房屋建設亦多,豪宅與華廈,是現今移居宜蘭的新選擇,正如廣告詞,離塵不離城,不僅逡遊市區方便,且讚滿眼即是如畫的江山。過去是鳥道殘叢的荒徑,現今觀光工場林立,其中有一蛋糕工廠,免費供遊客試吃,聲名迅速積累,加上原有的養蜂體驗場,以及沿途的新興景點,遂構成新的旅遊路線。
可趣的是,包子店特別多,也是種聚集經濟。漢朝時,尚未有包子名稱,或稱餅、饅、曼頭、蒸餅、饅頭、蠻頭,唐朝以後,饅頭個小,稱玉柱、灌漿、瞞頭、粳頭。可見,於上述漢唐時期,包子即是饅頭,亦即不管有無配餡,均稱饅頭。北宋後,發酵技術已經純熟,才將有餡的饅頭別稱包子,當時皇帝愛吃,經常賜予群臣包子。
我不愛吃包子。幼年時,對我最好的鄰居大哥,熱情開朗,黝黑的膚色,笑聲朗朗。綠水悠悠,樹影婆娑,我們常在河畔玩耍。某日下課時,我尋思去隔鄰玩,母親說,黑哥哥用包子配農藥自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