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芸
舊竹生新筍,新花長舊枝。
雨催行客到,風送片帆歸。
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宋.道川禪師
當我讀到「舊竹生新筍,新花長舊枝。雨催行客到,風送片帆歸。」不就是看到老竹子的根上長出了新筍,新開的花從舊枝條上延生出來。下雨帶來了急於避雨的行人,風吹起帆加速了船歸。這麼一個平常生活的感悟,如畫的意境卻平添了詩意禪心。尤其喜歡「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這兩句,也以此自恃自勉;但一直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此詩的作者道川禪師,俗名狄三,出家後師父題取法名「道川」,並教誨他說:「汝舊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汝能豎起脊梁,了辦個事(指解脫大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則依舊狄三也。」後來道川果不負師恩,成為南宋時期的高僧。
但「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這二句,又另有出處,據《五燈會元》卷六所載:
唐朝的善靜禪師,二十七歲到終南山禮廣度禪師披剃,後來又去參謁洛浦禪師,洛普認為他是法器,給他任「園頭」(禪門四十八單之一,為眾僧執勞的園務苦行)。
一天,有學僧欲辭別洛浦,浦曰:「四面都是山,你向何處去?」學僧無言以對。
浦曰:「給你十天期限,若說出個道理,就讓你走。」
學僧經行思索,偶入園中,園頭師問他:「你不是已辭別它去,怎麼還在這呢?」
學僧具告之,請園頭師代為出個主意。
善靜曰:「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那阻野雲飛。」
學僧大喜。但善靜特別囑咐他:「不能說是我說的。」
學僧得到指點就去稟告洛浦。
洛普問:「這是誰說的話?」
僧回:「我說的。」
浦曰:「這不是你自己的見地。」
學僧才說是園頭所教。
晚上集眾上堂,洛普向眾僧說:「不能輕視園頭啊!以後他的座下有五百人。」後來善靜果然如洛浦所言,弘化一方,徒眾五百。
我第一次參加燄口法會,唱誦到:「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覺得燄口的文字好美啊!剛開始與一般人的理解一樣,認為是在描述一幅畫;後得知此詩亦出自道川禪師手筆,源於道川為解學人所問《金剛經》:「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乃作頌詮釋:「山河大地,甚處得來?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華猶在,人來鳥不驚。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如何言不會,祇為太分明。」
其實,這首詩偈說的是我們本來清淨的自性,觀山河大地,萬物圍繞,是實相也非實相;然萬物靜觀皆有得,物是物、我是我,物我融為一體,又有何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