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奉《道德經》為做人核心

 |2007.04.18
455觀看次
字級

【本報香港訊】提到依道教教義一心修行的人,你會想到誰?一般人聯想到的多是手執桃木劍或塵拂、身穿道袍的道士造型,如今在修道人士當中,竟不乏接受過高教育的科學家、在商場呼風喚雨的企業家,以及大學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科學及工程學院副院長鍾樹鴻,在電子工程學系擔當博士生導師,經常要進行科學實驗和研究;不過在這個理性形象的背後,鍾樹鴻自小受道教思想薰陶,在大學時期即開始思索教義。

鍾樹鴻自一九九○年到九龍塘省善真堂參加儀式,當時該堂正值搬遷,一本從書櫃掉落的《道德經》,讓他正式展開學道生涯。

「《道德經》一開首就是談論『觀妙』、『觀徼』,與科學研究講求的細心觀察如出一轍。」鍾樹鴻是理科人,求學時從沒修讀文學,因此要研讀以文言文寫成的《道德經》分外吃力。

二○○一年,他在道堂認識一位老師,令他真正了解道教與《道德經》的深層意義。

鍾樹鴻說:「《道德經》不只是道教的經典,它還蘊含著許多處世教條,我依據此經為做人處事的核心。慈、儉、讓,是道家三寶,然而『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這就是我的處世箴言,時刻提醒我要關心別人。」

研修道教教義不僅無阻他的科學研究,反而更能隨心所欲發展學術。鍾樹鴻表示:「我們做科學研究的,很多時候都是從感覺出發;也經常有人問到,為何我會想得出如此做,我也答不出,只好說是憑經驗和感覺,這可能便是所謂的『道可道,非常道』。」

此外,在性格方面,連鍾樹鴻的學生也發覺到老師的改變;鍾樹鴻說自己在「一九九七、一九九八年時期,情緒經常波動,由於受益於《道德經》,經過一段時間,學生們也發覺我有點不同,因為人平和了許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