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限於市場壓力,台灣媒體向來缺乏深入追蹤的「調查報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之前發表新書並舉辦座談會時,董事長蕭新煌即表示將推動台灣首座「調查報導獎」,以獎勵台灣新聞人為公益服務。
「調查報導」起於一九七○年代的美國,記者伍華德與伯恩斯坦揭發水門醜案的調查報導尤其膾炙人口。過去幾十年來,「調查報導」意味記者揭露不公義之事,或濫用權力的惡行劣跡。聯合晚報社長項國寧在大學教授新聞學時,總要求學生計算當年普立茲獎得主引用的消息來源,結果都超過五十個,這種重視精確且廣泛蒐證的精神在台灣新聞界很罕見。
項國寧表示,國外不乏長期投入調查報導的記者,和西方比起來,台灣媒體業缺乏調查報導的傳統與訓練,記者也少有可追隨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