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一忠(嘉義縣/南華大學碩士)
教育部表示,博士每年流動需求一千三百人,卻有四千人畢業,將逐年降低博士班招生名額。
博士主要對專業領域深入研究,不論是哪一科系,若不符合市場需求,比大專生還不如,「唯有讀書高」遭到質疑,莫怪「學歷無用論」受到認同。
博士供過於求,高等教育亮起紅燈,主要是報考容易,成大博班有些系所報考人數比招生名額還少,只能全部錄取,知名大學都如此,其他學校可想而知;濫竽充數,程度之差,可見一斑。
台灣大專院校有一百六十多家,每年培養四千名博士,至少半數找不到學術工作。教育部打算讓大學逐年退場,估計有數萬名博士將成為流浪教師。
進入產業界,企業主徵才條件,以名校科系優先,排不上榜的學校,棄之如敝屣。
曾有博士卸下光環,從事勞動工作,浪費教育資源,個人和國家雙損失,凸顯教育政策出了問題。
有學者擔心未來「有將無兵」,沒有博士可用,重點在於博士是可用之才,而非程度低落之流,若是教育單位嚴格審核,提升品質,以現有的博士人數,絕對足夠使用。
教育部限制招生門檻,是正確的做法,只有做好管控,避免廣設招生,才能防範博士與日俱增,避免重蹈流浪教師的覆轍,成為製造失業率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