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芸
《楞嚴經》裡的「七處徵心」,緣於佛陀問阿難:「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阿難最初的發心是因見如來相好,但佛問他是用「什麼見」、「什麼愛」?如果不知道「心和眼」在哪裡,就不能降伏煩惱;所以讓我們流浪生死、輪迴不已的就是這個「心目」,但這能看的眼與能愛的心又在哪裡呢?
如是幾番問答,才有「七處徵心」的層層「覓心」,乃至豁然開朗!
《六祖壇經》講到,神會十三歲時,從神秀大師的玉泉寺來到曹溪六祖惠能大師處參學。
六祖客氣的問:「知識遠來一路辛苦了,是否得到本來面目呢?若已有本,應該認識主人公,試說說看。」
神會頗自得說:「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六祖一聽,知非其見地,就說:「你這沙彌講話怎這樣隨便?」
神會即轉話題又問:「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六祖以拄杖打他三下,說:「我打你是痛不痛?」
神會回答:「也痛也不痛。」
六祖說:「我也見也不見。」
六祖所謂的見,是常見自己內心的過失;不見,是不見他人的是非好惡。但神會這童子這麼小就「耍嘴皮子」,難怪六祖要打他了!六祖雖打還是教誡:「如果打你不痛的話,你跟木石沒兩樣;如果痛,則同凡夫一般,會起瞋恨心。你剛剛說的見不見是二邊見,痛不痛是生滅法,你自性且不見,還敢如此作弄人!」接著又說:「你若是心迷不能見性,可向善知識問求明心見性之路;若心有所悟,就是自見本性了,即可依法修行。我見性,我自己知道,豈能代你心中之迷?你若自見本性,也代替不了我的迷!」
神會聽後,懺罪拜謝,在六祖身邊服侍,不離左右。
一九九五年四月底,星雲大師住院開刀,消息走漏後,不斷有人來關懷大師的病情。為讓大家安心,大師出院後便在陽明山中山樓舉辦「懇談會」,藉此讓愛護大師的人放心。
當時任職教育部的鄭石岩教授應邀致詞,說了一則禪宗公案:
洞山良价禪師臥病在床時,弟子曹山本寂前往探望,問道:「老師身體有病,不知是否還有不病之體?」
洞山回答:「有。」
曹山又問:「那麼,不病之體是否看得見老師呢?」
洞山說:「是我在看他。」
曹山再問:「不知老師看到了什麼?」
洞山淡然回應:「當我看的時候,看不到有病。」
鄭教授說完,回過頭來問大師:「師父,不知您在病中看到了什麼?」
大師回答:「我看到了大家。」台下一片如雷的掌聲響起。
大師石火電光的妙答,引起煙花燦燦!凡夫和聖者的「心目」,果然不一樣啊!
你,看見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