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彥佑(高雄市/國小教師)
全國語文競賽剛落幕,常聽聞:「現在的孩子,語文程度普遍低落。」我觀察到確有每況愈下趨勢;所幸有辦理語文競賽,讓家長仍關注小孩的語文學習問題。
猶記得念小學時,國語的節數七、八堂,課表上還排有作文、說話、書法三項,但隨著教育改革,這些課程都可有可無。
中國大陸不但自小修習硬筆、毛筆、說話、寫作,連許多經典課程與語文產生連結,他們的教育理念是:「唯有說得贏人、寫得過人,才能在十三億人口中脫穎而出。」
光是這樣的氣勢,就足以驚人了。如果我們認同語文是重要的,我們除了語文競賽的精英教育外,也該有廣泛而紮實的基礎教育。
走訪許多縣市擔任語文講師,他們常會問:「我大學沒寫過毛筆、硬筆,還真不知道怎麼指導」、「我課本都教不完了,怎有時間練習口語表達」、「書法課?省了吧!光是整理、示範、習寫、收拾就耗掉我兩節課了」、「作文怎麼教?學生沒生活經驗,又不愛閱讀,真不知道該怎麼辦」,而這些問題,只是冰山一角罷了。
教育局是否可以從師資培育著手、從社會教育著手,從親師生共構的家庭、學校教育來認清這些事實呢?
在語文競賽中,常以縣市為積分相互較勁,但這個縣市拿了第一名,有代表全體學生的表現都是好的嗎?
我們應該怎麼做,讓比賽延續到所有學生的學習;如何讓語文「待加強」的孩子,逐步提升到「基礎」的程度,而從零進步到一的孩子,才是學校教育的目的。
各縣市投入相當大的人力物力於語文競賽,也確實鼓舞了許多對語文學習有興趣的親師生。這些得獎的學生,是否準備好當一顆種子,傳承語文學習的經驗?而我們是否也該關注一個問題:如何讓語文學習更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