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一些文人雅士寫過不少詠頌筷子的詩和謎,饒有情趣。
清代才子袁枚寫過〈詠箸〉詩:
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
一世酸鹹中,能知味也否。
也許是這位隨園老人一生宦海沈浮未能如意,才藉筷子發此牢騷吧!
如果把袁枚的〈詠箸〉詩和宋代文人程良規的〈竹箸〉詩相比,程詩的意境就高得多。其詩曰:
殷勤問竹箸,甘苦爾先嚐;
滋味他人好,樂空去來忙。
筷子為人們服務的精神詩中可見。
宋代女詩人朱淑貞寫的〈詠箸〉則云:
兩個娘子小身材,捏著腰兒腳便開;若要嚐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頭來。
看來,還是民間詩人的情感要純樸得多。而民間詩謎更使人感到開朗、健康、詼諧,沒有纏綿、哀怨之感。如:
「姐妹二人一樣長,廚房進出總成雙;千般苦辣酸甜味,總讓她們第一嚐。」又如「身體生來幾寸長,竹家村裡是家鄉;吃盡多少辛酸味,終生不能見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