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天,當一股寒流襲擊之後,風小天晴,氣溫緩升,這時人們會感到空氣越來越污濁,如果地面層空氣濕度較大,則濃霧遮天蔽日,空氣污染更加嚴重,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所有這些,都是由於大氣結構出現「逆溫」現象的結果。
一般情況下,大氣溫度隨著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一百公尺,溫度降低攝氏○‧六度左右。即是說在數千公尺以下,總是低層大氣溫度高、密度小,高層大氣溫度低,密度大,顯得「頭重腳輕」。這種氣層結構容易發生上下翻滾即「對流」運動,可將近地面層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遠方疏散,從而使城市上空污染程度減輕。因而在通常情況下,城市上空為輕度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不大。
可是在某些天氣條件下,城市上空的大氣結構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現象,從而導致大氣層結構「腳重頭輕」,氣象學家稱之為「逆溫」,發生逆溫現象的大氣層稱為「逆溫層」。它像一層厚厚的被子罩在上空,上下層空氣減少了流動,近地面層大氣污染物「無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動,越積越多。
導致「逆溫」現象的原因有多種。對於中國冬季來說,主要是地面輻射冷卻作用而導致近地面層氣溫迅速下降。當寒流襲擊過後,地面受冷氣團控制,天晴風小氣溫低,特別到了晚上,地面熱量大量地向高空散發(輻射),使近地面氣溫迅速下降,而上層大氣溫度下降較慢,從而出現上暖下冷的所謂「逆溫」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