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佛光 揭開宮廷信仰面紗

人間社記者蕭惠珠大樹報導 |2016.11.28
2083觀看次
字級
1乾隆皇帝佛像裝唐卡。 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提供
2乾隆款掐絲琺瑯釋迦牟尼壇城〉。 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提供
3紫禁佛光。圖/佛陀紀念館提供
這項展覽由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王軍、佛館館長如常法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佛光山寺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國家文物局辦公室財務處處長葛明家、故宮博物院開放管理處處長沈麗霞及多位貴賓開幕剪綵。圖/人間社記者蘇清文

【人間社記者蕭惠珠大樹報導】清朝順治皇帝落髮出家,是華人世界耳熟能詳的故事,篤信佛教的清代皇室,拜什麼佛、執什麼法器、持什麼念珠,一般民眾卻難以窺探全貌。佛陀紀念館昨起推出「紫禁佛光─明清宮廷佛教藝術展」,透過九十五組件宮廷佛教文物,帶領民眾走一趟紫禁城,聆聽文物訴說動人的宮廷傳奇,一睹明清皇族佛教信仰生活實況,感受宮廷藝術之美。

不少展品

首度走出紫禁城

開幕式在佛館本館大覺堂舉行,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表示,佛教東傳中國近二千年,從展出的文物可以看出明清佛教的盛況,希望參觀者能從中體會善美、淨化的佛教智慧。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王軍表示,紫禁城是明清政治文化的中樞,此次展出的宮廷佛教文物,不僅是當時佛教最高藝術的代表,也讓皇室的信仰生活原貌呈現。

王軍回首和佛館合作的五年經歷,從陌生、熟悉到相契,友誼非常珍貴。他預告,第二期五年合作計畫已簽署完畢,明年起仍會陸續精選大陸珍貴文物來台展出。

佛館館長如常法師表示,這檔展覽籌畫三年,北京故宮現藏二萬多件宮廷佛教文物,此次來台展出的不少文物,不僅是第一次赴海外展出,更是首次離開紫禁城,機會千載難逢。

佛館於五年前和中華文物交流協會簽訂「五年合作計畫」,先後推出山東青州、絲綢之路、中國南方佛教文物及山西水陸畫等年度展覽,壓軸檔鎖定明清宮廷佛教文物,集結北京故宮博物院、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及承德外八廟九十五組件藏品,涵蓋佛像、經卷、法器及供器,完整的呈現明清佛教藝術的最高成就。

如常法師大力推薦不可不看的展品〈乾隆皇帝佛裝像唐卡〉,畫中主尊是身著僧衣、頭戴班智達帽的乾隆皇帝,非常少見;康熙皇帝為母祈福的手抄《金剛經》寫本、平日手持的菩提子念珠,以及參加法會穿著的法衣;尤其〈乾隆款掐絲琺瑯釋迦牟尼壇城〉及〈銀塔〉,都是首次離開紫禁城,前者色彩豐富鮮豔,可拆卸;後者鑲嵌精美寶石,都表現高超的工藝水準。

件件文物

有歷史、有故事

「這次展出文物之所以迷人,是因為件件有歷史、有故事。」如常法師表示,從元代冊封八思巴為國師之後,佛教開始進入宮廷,清代更是藏傳佛教信仰的全盛時期,展品中還可見庚子之亂後,慈禧太后為祈福手抄的《心經》寫本,以及乾隆親題詩句的〈過去七佛青玉鉢〉和〈緙絲十六羅漢圖掛屏〉等作品,都可以見證清代皇室信仰生活的盛況。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佛光山寺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國家文物局辦公室財務處處長葛明家、故宮博物院開放管理處處長沈麗霞等多位兩岸人士,均出席開幕盛會。

「紫禁佛光—明清宮廷佛教藝術展」在佛陀紀念館本館第一展廳展出,展期至二○一七年二月二十六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