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治城(台北市/前交通部民航局空運組技正)
復興航空上月五日宣布十二月將開仙台等五個新航點,月初於台北旅展大量促銷機票,竟然平地起雷二十二日停航,董事長林明昇隨即召開臨時董事會,以不堪虧損為由,決議結束經營,明年正式解散。導致陳文寬與戴安國、蔡克非等人一九五一年共同創辦,經營逾六十年的復興航空,行將走入歷史,數以千計興航員工捶胸頓足,欲哭無淚,數以萬計台灣旅客流落世界各地,有機票卻只能望斷歸鄉路,興航股東椎心泣血,民航局、交通部與行政院等政府單位,竟窮於應對。
復興航空所以無預警停航,遽然宣稱解散,表面原因是連年飛安事故打擊、兩岸關係急凍、虧損超過預期、粉碎林明昇東山再起的民航夢等流言蜚語。
事實上,從民航局對航空公司的飛安督導、含機場櫃台旅客量增減和營收金額在內的營運查核、機務維修狀況,及興航逐月支付各機場機坪使用費狀況等細節,均不難研判、預知和事先管控。
興航視消費者權益、企業形象、社會責任和政府法令於無物,和三月十一日台灣之翼長榮航空經營團隊遽然變天的台灣民航大海嘯如出一轍,台灣民航督管系統相關的民航局、交通部與行政院等政府單位,只作壁上觀,既無能為力,又赧然不知何以自處。
對航空公司督導管理形同空包彈、對桃機營運管理之無能,亦復如此。上個月國際民航組織台灣觀察員與會資格遽遭凍結,亦或這般不了了之,台灣交通民航部門行政督管能力,走不出官署大門,情何以堪?
總而言之,非民航專業人士充斥民航督導和營運體系,正是桃園國際機場淹大水、長榮航空經營團隊得遽然變天,和林明昇敢於率爾停飛,遽爾宣告解散的最大膽子,興航林董的膽子不是向天借來的,正是國內該究責的非專業的民航營運體系給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