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觀看一齣舞台劇,你最在意那一部份呢?是劇本內容、導演風格、演員演技,還是布景設計?
無論你的答案是什麼,你都無法否認「音樂」在劇場中所佔的舉足輕重地位,知名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鴻鴻就曾一語道破:「對劇場而言,音樂相當有力,它直接訴諸感觀,把觀眾帶進戲劇氛圍中。」
如鴻鴻所言,在舞台上,只要音樂一下,觀眾好似立即走入劇中世界,與台上的表演者一同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
而這些憾動人心的音樂,許多都是劇場音樂家的心血結晶,有「劇場界首席配樂家」稱號的林慧玲表示,一般所說的「劇場音樂」指的是為劇場而作的「原創音樂」,含括作曲、編曲、製作等領域。
林慧玲十分擅長為舞蹈配樂,經常為羅曼菲、古名伸、陶馥蘭等舞蹈家的舞作編製音樂,羅曼菲上周在實驗劇場演出的新作「沈香屑」就是由林慧玲來擔任音樂設計。
她表示,為舞蹈配樂最重要的是「實驗性」,舞者多希望音樂鋪陳出一種不確定、無法掌握的音樂空間感,讓他們能從中將肢體自由揮灑。
廣泛來說,「劇場音樂」除了戲劇、舞蹈、跨界等表演型式的配樂外,現今相當風行的音樂歌舞劇也納入其中。
林慧玲也曾為綠光劇團、果陀劇場、鞋子劇團等的音樂歌舞劇擔任音樂製作,同時,她還跨足流行音樂與電影配樂。 比較三個領域,林慧玲表示,流行音樂是以市場考量為主,商業氣息較重,隨時要掌握最新流行的資訊;劇場音樂則較去商業化,從音樂性著手,有時寧可實驗性重;電影配樂則和導演有很大的關係,要找出電影的主題音樂。
林慧玲口中「較去商業化」的劇場音樂,也是讓多位流行音樂製作人跨刀舞台劇的重要原因。
春禾劇團現正上演的歌舞劇「媽在江湖」的音樂製作,就是由知名唱片製作人黃國倫首度擔綱,他甚至說出他在劇場中「找到一片音樂創作的淨土」。
曾為果陀劇場的歌舞劇「愛神怕不怕」、「看見太陽」,以及話劇「ART」擔任音樂總監的陳國華卻認為音樂創作是不分劇場與流行音樂的,尤其在歌舞劇方面,他選擇以相當流行的手法來製作歌曲,「我不界定是歌舞劇的音樂還是流行樂,好聽的歌就是好聽的歌。」
他舉例,就像百老匯「貓」劇中的「 memory 」一曲不就讓人傳唱不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