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女坑夫 爆破谷風隧道

李祖翔 |2016.11.16
3856觀看次
字級
許嘉雯是蘇花改隧道工程中少數的女性,卻是唯一帶領六十名男工班的負責人。 圖/記者邱麗月
許嘉雯是蘇花改隧道工程中少數的女性,卻是唯一帶領六十名男工班的負責人。 圖/記者李祖翔
許嘉雯是蘇花改隧道工程中少數的女性,卻是唯一帶領六十名男工班的負責人。 圖/記者邱麗月

【記者李祖翔南澳報導】「蘇花公路改善工程」東澳至南澳和平路段谷風隧道十月二十九日貫通,是最後一段隧道,爆破那天工人感動慶賀,行政院長林全以紅包感謝工作人員;隧道工程人員究竟多苦,在南澳工作五年、五十歲出頭的工班負責人許嘉雯用「女坑夫」的角度,道出箇中辛酸。

記者隨她驅車進入觀音隧道口採訪,三百六十秒的紅綠燈令人大開眼界,但在她眼中不足為道,她說,為保持隧道內雙向暢通,甚至有六百六十秒的等候燈。

進入谷風隧道,在南口南下線前,許嘉雯特別看了「入坑人員管制牌」,她說:「若發生意外,誰在裡頭沒人知道,所以翻牌很重要。」愈往裡行駛,空氣品質愈差,沒有雙口罩或防毒口罩不建議下車,她說,隧道開通前環境更差,幾乎伸手不見五指。

坑道工程習慣不讓女性進入,她卻破除迷思,第一次踏入隧道才知道面對未知很恐慌,「心始終懸著」。很多家庭反對從事坑夫,怕一去不回,因此她說,不是所有工班都能勝任這樣的工作,只有會操作爆破機、破碎機、怪手及噴漿機的萬能工班才行,這些坑夫多為原住民。

捷運、機場

都有她汗水

工班辛苦,女性工作者尤甚,她是蘇花改隧道工程中少見的女性,且是由學徒作到帶領六十名男工班的女性基層工作者,無論高架橋、捷運、機場或隧道,都有她的身影、汗水及淚水。

許嘉雯最大的成就,不是證明女人也能進坑道,而是用血汗錢將三個孩子養大,從長子十歲,她離家至今十八年,「當初是為養家,在工地販售涼水、早餐的。」工地老闆張明輝看中她的協調能力,邀她與專業男師傅合作、操作幫浦車,竟完成一般人做不到的工程,獲得一百多萬元獎金,多年過去,男師傅因想家退出,她則因「沒有退路」奮鬥至今,一一收服工班的心,也與老師傅磨出亦師亦友的情誼。

上工想如廁

要走2公里

「其實我也想家。」她說,一開始一天有十二至十六小時在工地,半夜才能回家,能力成熟後再做國道5號,即使長期加班疲勞,仍利用兩天假,行駛易出事的九彎十八拐,花六小時開回新營,但精神不濟錯過交流道,見孩子的時間又延後,曾忍不住痛哭,「真的好想他們!」若工期緊湊,三、四個月甚至半年才能回家。

無論是一線作業的橋工或在隧道檢驗狀況等負責人,女性要克服如廁不便,「在二十米高空下不去,或走到兩公里外的洞口才有廁所。」平時鬱悶,通訊不佳又無人談心,只有看遍花東美景、夜半淋浴痛哭,偶爾念佛號、看書熬過思念,她從未覺得習慣了環境,而是珍惜「能工作」的恩賜,堅持到底。

重人力的橋工苦,以機械操作為主的隧道坑夫也苦,因壓力大、最危險,「不知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意外」,每逢地震、多雨,她都會擔心人員與機械的傷亡。

粉塵加噪音

動不了內心

許嘉雯參與過爆破作業,在洞內一小時走走停停中,她絲毫不在意道路顛簸,也讓人見識到她高超的駕車技術,這是她用好幾次車卡在途中的遭遇換來的。從噴漿到打孔、埋炸藥,高溫及轟隆隆的環境,她都沒有不耐煩,認真檢視作業流程,而隧道內路徑複雜,她卻對每一段瞭若指掌,也隨時下車清除障礙物。

許嘉雯和其他工作人員一樣聽力受損,身體痠痛,但依然樂觀,覺得能六點上工很幸福。在蘇花,老天給她一片海,讓她淡忘煩憂;在山道、洞口,感到呼吸不順時,念完佛號也舒坦了,還因緣際會加入國際佛光會。

她想為同仁發聲:「許多人享受既有成果時都沒想過背後工程的艱辛,在辱罵工程人員『還要多久?你們工程讓我很不便』時,請靜下心想一想,我們是為了您(用路人)在工作的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