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高惠宇 時事評論員
執筆人:高惠宇 時事評論員
當川普贏得美國總統寶座,呼籲美國人一起來「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時,美國以外的世界卻在痛苦大喊:歡迎來到一個一切充滿不確定的世界!
今年六月二十三日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已被認為是西方秩序逐漸解體的開始,如今第一民主強國的新領導人丟出了極具保護主義色彩的貿易政策,和充滿孤立主義色彩的外交政策,於是更有人相信:美國自二次大戰後一直信奉和支持的自由主義價值觀,即將崩解。
對於川普的當選,歐洲是全世界反應最悲觀的一方。原因很明顯,川普競選期間批評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過時的觀念,北約如遇攻擊,美國不必然要馳援。又與歐洲正強力制裁的俄羅斯總統普亭眉來眼去。德國《明鏡》周刊一點不掩飾地說:「十一月九日就是美國新的『911事件』。」
對於虎視眈眈想要執政的歐洲右翼政治人士而言,川普獲得勝利,鼓勵了反現行體制的國際浪潮。包括法國「民族解放陣線」在內這些極右政黨認為,如果明年歐洲的右翼政黨也能陸續在選舉中獲勝,有助於建立互為呼應的跨大西洋秩序,而這一秩序的基礎正是「反貿易協定」、「反移民」、「反對歐盟的政治一體化」。
選後,《紐約時報》在檢討川普當選的原因時,認為川普一路過關斬將,贏得共和黨初選,到正式參與大選,沒有一定的民意支持基礎,是走不完這場長遠的大選之路。紐時認真開了一份書單給讀者參考,透過這幾本書,可以瞥見川普贏得過半美國人心的原因了。
一、《解密:新美國祕史》,作者:喬治.帕克(George Packer)。該書從檢討了國家制度的崩壞,並把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矛頭指向了華爾街和銀行家。書中讀到帕克對經濟弱勢的民眾,無法翻身的憂傷與憤慨。
二、《自己土地上的陌生人:美國右翼的憤怒與哀悼》,作者:阿莉.霍克希爾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她曾對路易斯安那州的茶黨支持者進行四年研究。由於工資下降和急遽的人口變化,再加上這些人的教派信仰和愛國主義的信念,被自由主義文化嘲諷為不合時宜,使這群人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成為自己土地上的「陌生人」。
三、《鄉巴佬哀歌:危機中的家庭與文化回憶錄》,作者:J.D.范斯(J.D.Vance)。作者自己從俄亥俄州大學畢業,還拿到耶魯大學的法學院學位,曾在矽谷的投資公司任職,看似人生勝利組,但他家鄉的大多數人,卻過著完全相反的生活。透過范斯的描述,看到了俄亥俄州一個繁榮的鋼鐵城鎮的衰頹,看見政府的補助也無法給予人們向上提升的機會。透過范斯的眼睛,體會到一般美國中低階層對制度的無奈與憤怒。就是這些中低階層的白人,驅動了政治的反叛,使川普的支持度一路上升。
四、《聽好,自由主義者:民主黨到底怎麼了?》作者:湯瑪斯.法蘭柯(Thomas Frank)。法蘭柯認為,這些自由主義者,尤其是民主黨,他們更導向於那些精英分子,忙於TED會談、度假,與工人階級愈來愈遠,也放棄了對工人階級的承諾。
五、《貧窮的白人們:美國階級主義者從未說出口的四百年美國史》,作者:南西.伊森堡(Nancy Isenberg)。敘述美國開國四百年以來,一群無權、被鄙視、又無聲的白人族群,他們是如何生活,如何影響著美國經濟、種族意識以及政治情勢的發展。
川普贏了,我不能接受,但我要想一想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