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膽固醇含量長久以來被認為是腦中風或心血管疾病的元凶,最新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有好有壞,其中的「L5」膽固醇才是引起血管發炎的主因,甚至影響腦部損傷面積;未來L5可望發展成中風生物標記,抽血就能偵測中風風險。
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明毅說,低密度膽固醇是人體代謝的產物,正常會回到肝臟或被細胞利用,但L5卻無法被細胞利用,在血管中流動會被免疫細胞清除,健康的人體內L5量占所有低密度膽固醇百分之零點五以下;若身體狀況變差,免疫細胞無法清除L5,就會累積破壞血管造成代謝失衡。
沈明毅研究,一群急性腦中風病人的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與低密度膽固醇含量與正常人幾乎一樣,但患者在發病的四十八小時內,其L5比一般人飆高四十倍,因此認定L5可能是引起血管發炎、動脈粥狀硬化與血栓的主因。
沈明毅以動物實驗研究,若阻斷L5受體的訊息傳遞,就能顯著減少腦中風造成的腦部損傷區域。目前該研究雖還在動物實驗階段,但已與中研院合作,以L5作為中風生物標記,未來透過抽血檢驗分析出人體內的L5的比率,可望成為醫院檢驗項目,早期偵測中風風險。
沈明毅說,吃太多油炸、燒烤等高油脂食物,體內會產生大量自由基,使正常的低密度膽固醇無法回收到細胞,增加血液中L5,提高中風與心血管疾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