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在桃園國際機場開設的文創商店,十二月底可能將從機場消失。
圖/史博館提供
【本報台北訊】機場是國家展現文化力的重要空間。桃園機場航廈中的故宮、史博館文創商店,是遊客採購文化紀念品的重要地點。桃機公司近日卻去函故宮、史博館,告知兩者商店今年租賃期滿後不再續約,十二月底將自桃機消失。
立委陳學聖昨在立法院質詢時表示,桃機近期重新規畫兩個航廈的商店配置,為了營業成本考量,故宮、史博館文創商店將遭收回。他擔心,這是「去中國化」的開始。
「文化部不會讓它消失!」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十月中旬聽聞此事,已與交通部長賀陳旦積極協調。她保證,不但不會讓兩博物館自機場消失,還會擴大其他博物館的參與,如加入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桃園機場表示,桃機並非要將物館撤出機場,而是重新規畫。桃園機場總經理蕭登科表示,史博館、故宮合約在十二月三十一日到期。原先規畫就是在合約到期後,騰出空間給目前承包的廠商。目前規畫會在機場內再找一處做藝文區招標,也歡迎博物館參與投標。
桃機指出,史博館、故宮在機場的商店並非由博物館經營,而是委託民間公司經營。去年底外界及審計單位來查,認為不合理,希望博物館以更公平合理的方式進駐機場。
史博館館長張譽騰表示,一九七九年桃園國際機場落成,史博館便應民航局要求,規畫「中華文物陳列室與畫廊」;兩年後更進一步設置包括商店和藝廊的文化服務中心。
隨時代變遷,桃園國際機場轉型為公司型態,將機場店面委託民間公司招商轉租營運。張譽騰表示,史博館和故宮為公立文化機構,種種條件與一般營利公司相差懸殊;因此一向不參加公開招標,以優惠租金、權利金進駐機場。但兩者會以藝文展覽作為回饋。他認為,機場是一國門面,對待文化型商店應拉高到國家文化策略的高度。
談到機場商店非博物館「自營」?故宮表示,協助故宮經營機場的民間公司是「代辦」而非「委辦」,僅收行政費,故宮所有文創商品盈餘皆須「點滴歸公」。張譽騰則說,目前博物館並無人力與機制經營商店,只能請民間公司「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