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nnie(台北市/教師)
大學迎新活動荒腔走板,輿論譁然,不禁要問,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以往的團康遊戲滿足不了充滿影音刺激的這一代,失去繼往開來的真正目的。
一位醫生在臉書表示,奉勸大一生,這種學校就別念了。他說,直接辦休學,去學水電、學開鎖、學泥作、學木工。「三年六個月後,你獨當一面,你網路串連,你五九四五,別人呼叫,你就是獨當一面的師傅」。
我們的大學氾濫中,學生渾噩進入大學,加上少子化,孩子過度保護,無論在心智或課業學習,大學國高中化,學生生活失去目標,不了解受教育的目的除了品味提升,其實是為了未來就業、貢獻所學。
我認為除非真有學術興趣,大學並非是唯一選項。提前就業,可以在產學合作中認識自己性向,未來可以再回校園,升學路無限寬廣。
吳寶春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他對麵粉過敏,咬牙戴口罩學習做麵包,直到二十歲才識字。他從小就有過動傾向,拿到書本就想睡覺,為克服這個「毛病」,他讓自己站著看書,一站二、三小時,老師講課時,他無法集中注意力,就到教室後方站著聽課。三年過去,吳寶春終於克服萬難苦讀成功。只有失去受教育的機會,才會珍惜寶貴資源。
我認為教育制度中最重要是協助學生認清性向,找到自己發展的亮點,才能使教育品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