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蔡培慧(左)要求政府重視農業育種工作,選育環境耐受力高的作物;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也說,國家應重視農作物育種與保種工作,才能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圖/陳柏亨
【本報台北訊】國外研究不斷顯示,氣候變遷中,對「看天吃飯」的農民與農業傷害最大;回到台灣,今年初的寒害,連平地都下雪,即使進入秋季,仍不斷有低壓擾動,颱風頻頻,累計今年以來農業損失已經超過百億、菜價飆出史上新高紀錄,幾乎民不聊生。因應極端氣候,農民與大眾都想問,未來的堅韌種子會在哪裡?我們的糧食安全是否無虞?
雲林毛豆農黃祈堯無奈地表示,他種植十三公頃毛豆,在兩次颱風中全軍覆沒,估計他個人損失就達一百多萬元,未來如何復耕、重回之前的光景,他還沒有頭緒。雲林黃豆、黑豆農蔡得黃說,連續豪雨導致他的黑豆、黃豆泡水,損失慘重。
「鳳梨王子」楊宇帆甚至呼籲年輕人「別種田吧」,因為面對捉摸不定的極端氣候,農民面對的環境只會愈來愈嚴峻;他稱,農業絕對是個高資本、高風險,且不見得會有相對高報酬的行業。
民進黨立委蔡培慧昨舉行「面對極端氣候,農作物研發經費應倍增」記者會,要求政府重視長程性農業育種工作,選育環境耐受力高的作物品種;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國家應加倍重視農作物的育種與保種工作,才能面對氣候變遷。
郭華仁表示,面對極端氣候最難的是無法捉摸,如果可以循到規則,就可以想因應方法。他說,方法之一是育種,也就是育出一顆更耐旱、耐淹、耐雨的堅韌種子;他舉例,美國三、四年前從越南找耐淹的黃豆品種,與美國當地品種交配後,育出較耐淹的品種,以對抗極端降雨。
美有耐淹水黃豆 可借鏡
方法之二是調整作物栽培制度,郭華仁表示,過去各地改良場會提供農民一套栽種制度,也就是什麼季節種什麼作物最好,但在極端氣候之下,農改場不能再依循舊制度,要提出新的給農民參考。
蔡培慧說,面對極端氣候的危機,農業急需要新的技術與種源,農委會務必提高育種計畫預算,加強作物育種工作,建立雜糧種源儲備庫,因應未來農業的挑戰。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他過去做的研究就是氣候變遷,他深知,氣候變化,環境只會愈來愈嚴峻;雖然各地農改場現在面臨人力不足的問題,不過他承諾,明年的研發經費會達到一億八千萬元,相關計畫與經費盤點後,將在兩周後提出。
除了育種,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表示,今年將擴大經費輔導農民設置溫網室設施來抵禦強風豪雨,他說,這次颱風過後,大家還有菜吃,主要都是來自溫網室栽培的蔬果;此外,農糧署也將普設冷藏庫,將搶收來的蔬菜凍存,待需要時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