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入秋,可是我好像還站在五月淡水老街的「有河book」書店。
坐著、站著,整個書店裡滿滿的讀者。大家都為了《忽忽味》新書發表會而來。作者是忽忽(本名林岱維)和她的母親周碧蓮。
「人生劇本詭譎難測。」周女士在書中寫道:「忽忽走了六年多,我從未覺得她死亡,只覺得她去遠方旅行。」
書店前方,八十歲的周碧蓮女士說著她拿手的家常菜。
陽光在窗外,淡水河在窗外。
編輯錢嘉琪說,《忽忽味》是一本遲到的書,屈指算來,它遲到至少六年多。
二○○九年初春,嘉琪告訴我,她將編一本書,是作家忽忽的作品。她不認識忽忽。她是在部落格讀著忽忽的文章,讚嘆之中,寫電子郵件約作家見面,希望有機會能編輯、出版其作品。
彼時,我們一些友人在嘉琪的敘述中隨之驚喜。等待忽忽文稿時,嘉琪也投入忽忽關注的議題:流浪貓和舞台劇 ……
二○○九年冬日,忽忽發生車禍。街貓天使忽忽走了。
「我永遠等不到她的書稿了。」我記得那天接到錢嘉琪的即時訊息,我們談起一九六○年出生的忽忽。哀傷不已
她為忽忽誦《阿彌陀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再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心中依然有著無限感傷。
「我永遠等不到她的書稿了。」誦經之後,嘉琪又說。
這本未竟之書似乎停在時空裡。
時間等待故事,故事等待時間。
今年春天,嘉琪說起她重新投入編輯《忽忽味》。
她和林媽媽相約,每周一次到新店市的一家咖啡館訪談,林媽媽說故事,她紀錄整理,「慢慢把故事像拼圖一樣兜攏出來,再穿插忽忽早年曾經寫下的生動文字,像一場穿越時空的紙上母女對話。」
於是,《忽忽味》隔了七年才出版,幽冥兩隔的母女以食譜談心,在書中重相逢。嘉琪是其中悄悄牽引的絲線。她以清麗的文字縫起時光的故事。
林媽媽是台北大稻埕迪化街人,生在上海,一九四六年隨家人返台。
二十二歲在台北嫁給來自湖南、前《中華日報》副刊主編林適存(筆名南郭)。
嘉琪帶著讀者探索過往。原來,林媽媽曾經是台北「人山餐廳」老闆之一,這家開在台北市長春路「中華日報」附近的餐廳,風光於一九八○到一九九○年代間,食客絡繹不絕。
二○一六年的夏日,林媽媽談起當年開餐廳的往事。她精神奕奕的說:「人山」是我開的第三間餐廳,我找了作家高陽的太太郝天俠當合夥人。高陽為餐廳命名「人山」的時候,彷彿在名字裡預埋了一個好口采,每到用餐時間,生意恰如其名,真的是「人山人海」……
時光在林媽媽口中變幻,滿書店的讀者好像重新隨著她的人生經歷,返回過往。我們走過她的人生路徑,上海、台北大稻埕、長春路,耳邊彷彿聽見「人山」餐廳裡人聲鼎沸……
林媽媽說起她和忽忽的母女情,說起她的拿手菜祕訣。
現場沒有食物,但似乎有菜香傳來,我們有如置身生命的盛宴。
我還記得那年,嘉琪和忽忽談好合作出書的計畫之後,她說:「忽忽信守承諾,每隔一段時間便寄來一篇文章:〈麻辣泡菜〉、〈一百歲的白菜滷〉……夏天過了一半,她寫了一封信來道歉,說自己因為接了一齣舞台劇,要趕劇本和排戲,寫書計畫可能被迫延後,等十一月舞台劇告一段落後,她承諾會馬上密集展開寫作計畫。」
嘉琪說:「我原本以為這本書出不來了,沒想到故事有續集。」
一年多前,她在臉書上看到同學張小雯為林媽媽開的粉絲團「林媽媽的忽忽味」寫道:「林媽媽把一生的悲喜和心酸故事都化成美味佳餚,填飽我們的肚子也溫暖了我們的心 ……」
嘉琪說:「臉書上的文字彷彿催眠師暗藏的關鍵字,喚起我對《忽忽味》的記憶。我特別傳了一通訊息給久未見面的小雯,告訴她關於《忽忽味》的故事。」
張小雯很快回音,她提及,希望能讓《忽忽味》這本書重生,「就當成是忽忽送給媽媽的一個紀念禮物吧!」於是,停擺六年多的《忽忽味》又動了起來。小雯和忽忽的網友幫忙從舊的部落格把她的文章抓下來寄給嘉琪。
林媽媽在作者序寫道:
「忽忽是我的第一個小孩,她出生時只有七個月,僅一千八百公克……先天不足,自小體弱多病,除此之外,她真是自重自愛的乖小孩,國小當了六年班長,拿了十二張模範生獎狀……
「忽忽走了之後,她的朋友經常來看我、關心我。今年過完舊曆年,小雯找了一幫子忽忽的老朋友來跟我拜晚年,我燒了一桌子好菜請他們……客人陸續走了之後,小雯來電話:『林媽媽,我們留了紅包在妳家,怕妳不肯收,所以偷偷藏在各個角落,妳要把它收好哦!』我從許多角落找出那些紅包,算一算有三萬多元呢!我拿著那些暖暖包一樣的紅包,好想大聲告訴忽忽:『妳雖然走了,妳為媽媽找來好多女兒,她們都跟妳一樣愛我』。」
滿座靜靜傾聽。「倏忽而過的人生,短的是匆匆聚首,長的是味蕾上愛的記憶!」林媽媽說。
陽光一直從窗外進來,讓人不禁瞇起眼睛。
我站在最後一排。
一隻貓躍過書店的窗戶。是忽忽?
彷彿,我又聽見了《阿彌陀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書店裡的三隻貓緩緩迎向窗口。
牠們像我一樣聽見《阿彌陀經》?
發表會後,讀者自動排隊,一一走到講台前向林媽媽致意。
林媽媽握著讀者的手,謝謝大家到淡水聽她說故事。
會後,我們沿著淡水河岸走,來到老榕樹前,雕塑家王秀杞打造的「忽忽」和街貓的銅像就在樹下。忽忽和貓兒看著淡水河,繼續在樹下玩耍,夏日微風緩緩吹過。
我再次翻讀林媽媽簽名的《忽忽味》。嘉琪說:「我慶幸它只是遲到,不是不到,也不枉我和忽忽匆匆相識一場。」
那天,我們獲得林媽媽趕在端午節前包的豆沙粽。嘉琪在編書後記中提到,那豆沙餡包在圓糯米飯中,甜而不膩,綿柔無渣,豐潤甜香,「如一場溫柔的人間甜夢。」
甜夢隱藏在時間的背後?甜夢是磨難帶來的智慧?
有幸吃到,時光也許因此格外緩慢。
於是,秋日望著還在夏日的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