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鏗(台北市/退休校長)
台師大教育政策小組公布一項基本學力調查結果,台灣至少有百分之十二學生未具備基本學力,相當於二十萬名國中小學生在「等待失敗」,建議政府應將弱勢者教育,視為「國安議題」。
為搶救低學習成就學生,教育部將投入大筆經費進行「減C大作戰」,教育部關注弱勢族群的用心和努力,值得肯定鼓勵,但補救教學,倘若相關的根本問題沒有獲得改善,無論教育部投入再多的經費,減C大作戰肯定失敗收場。
補救教學的根本問題,大抵有以下幾項:師資、教材、時間和親師生的心態等,唯有這些問題獲得改善和解決,減C大作戰才有成功的可能。
目前補救教學大多由體制外的非專任老師負責,採用的教材是學生的教科書,試問:學生在課堂由正式專任老師教導,尚且學不會,補救教學時由臨時老師教,怎麼可能會有效果呢?
建議教育機構應該透過測驗篩選出學生,從學生最基礎補救起,所以教材不應該是學生的教科書,而是更基礎的教材。
師資應招募流浪教師、退休教師或正式老師投入,參與者應該受過補救教學的相關訓練後,方可參與。
補救教學時間,大多安排在放學後,參與學生延長學習過度疲勞,會有遭受處罰的感覺,建議開發更多元的補救教學時間,例如晨間、午休時間和寒暑假,寒暑假是最好的安排。
參與補救教學的親師生,都應該調整心態,家長不應該視補救教學為恥辱標記,學生不應該認為是處罰,老師也不能歧視學生,大家都應該有正確理念,補救教學是協助學生迎頭趕上,彼此應該合作、配合。
每個人的學習速度有很大的差異性,補救教學機制應該要更有彈性,也要更加多元,非要硬性規定以學期為單位,而是以參加者的學習成效為判別標準,達到補救目標就可結束,這對參與者和教學者都是一大鼓勵。
教育部除了給錢外,更要在軟體方面給予指引和協助,唯有多管齊下,減C大作戰才能成功有效果。
蔡志鏗(台北市/退休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