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像輔助復健,可幫助神經重組,提升受損腦的神經活性。圖/安德復復健專科診所提供
【本報台北訊】四十五歲的王先生,二年前腦溢血右半身癱瘓,復健科醫師曾清祥了解情況後,為王先生安排每天九十分鐘復健,其中三十分鐘「鏡像治療」,訓練右手抓握物品。二十天療程結束,王先生可剝香蕉皮,也能用右手拿吹風機,生活獨立性大大提升。
專家指出,腦中風有四成多患者,因肢體癱瘓,生活無法自理,近年來新興的鏡像治療,用好手在鏡像中的動作欺騙大腦,好像壞手也可如常運作,幫助神經重組,並促進偏癱肢體的恢復,提升受損腦的神經活性。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自強表示,腦中風是造成中老年人生活失能及殘障的主因。中風患者通常有單側肢體癱瘓情形,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患者,中風後六個月仍有手動作功能缺損問題,造成生活依賴性及健康照護負擔。
張自強說,近年各種復健治療方式,如局限誘發治療,限制好手,強迫使用壞手練習動作;電刺激,利用適當電流刺激壞手肌肉或機器輔助治療。這些治療方法都需仰賴特定儀器或密集治療,不僅花費高、耗人力,大多只方便在醫療機構施行。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主任吳菁宜說,鏡像治療是近年新興的復健治療,只需利用一個鏡箱便能治療,花費少、簡單又便利。
建立視幻覺 產生運動錯覺
鏡像治療利用正中央垂直放置一面鏡子的鏡箱,患者坐在鏡箱前,將壞手放置於鏡後,患者只能看到好手和好手反射在鏡中的影像,讓好手的鏡像剛好和壞手重疊,建立一種視幻覺來取代壞手。
吳菁宜說,患者用好手做動作,如手肘彎曲與伸直、擦拭桌面、倒水,同時請患者看著鏡中幻覺手的動作,並想像壞手正在做相同的動作,透過這種方式欺騙大腦,讓大腦產生壞手能夠正常運動的錯覺。
吳菁宜表示,治療時間大約四周,每周訓練五天,每天一個半小時,鏡像治療後加上半小時功能性任務訓練,如用壞手撿塑膠袋、翻報紙等,幫助所學運用到日常生活。
她說,鏡像治療可以活化和動作及體感覺相關的腦部區域,造成神經重組,提升受損腦的神經活性,促進壞手動作回復。患者病情穩定後,進入急性後期照護期就開始採用鏡像治療,可收到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