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參觀佛光大學。圖/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記者羅智華宜蘭報導】如何將佛學經典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引領更多人認識佛教?由佛光山系統大學主辦的「二○一六大學校長論壇」,昨天以「如何建構佛教辦大學特色暨佛教教育人才培育計畫」為主題進行第三場論壇,除分享辦學理念外,數位科技的運用更成為現場熱門話題,有校長提出「佛教臉書」的想法,藉以接引初學者。
其中,匈牙利布達佩斯佛教大學校長耶倫.亞諾什建議佛教團體與教育單位可以開發「佛教臉書」,為初學佛者量身設計學習佛教義理的臉書平台,吸引年輕學子認識佛教、透過臉書相互討論。
行動載具學習 與時俱進
「我們希望透過科技應用帶動佛教發展與時俱進,讓人間佛教更貼近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南天大學人間佛教中心主任覺瑋法師表示,除以科技將千年佛塔搖身為躍然紙上的動畫創作外,校方近年更致力於推動人間佛教與智慧型手機互相結合,召集數位人才共同集思廣益,研發出手機App程式,下載後可直接使用App認識佛學、探究佛理,還能每日用手機閱讀星雲大師的英文版智慧法語,未來更希望進一步將佛陀的故事繪製成動畫,以生動活潑影像來傳達佛陀的弘法歷程。
對此,韓國威德大學校長洪旭憲也高度肯定人間佛教數位化成果、開心表示此行讓他收穫良多。他談到,佛教傳播科技化、生活化是未來必然趨勢,佛教傳播需針對不同世代提供適合的學佛之道;以剛接觸佛教的年輕學生為例,因為對佛法的體悟還不深刻,若一下子灌輸太多戒律或規範、可能會因為無法理解個中意涵而影響學佛意願。他建議,不如透過科技化的佛教傳播,讓青年世代運用網路或數位平台來循序漸進認識佛教,相信更能幫助年輕人感受學佛帶來的歡喜與感動。
論壇上除了熱烈討論科技與佛教的結合外,現場也聚焦在如何建構佛教教育特色。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衍空法師發言時指出,大學提供的佛教課程應該要與社會趨勢接軌;以香港大學來說,佛教學術研究不單只是佛學方面的研究、還包括實務運用,藉由理論與實務相輔相成,幫助青年學子體會佛教為他們帶來的生命轉變。
廣播菩提種子 法傳五洲
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木村清孝則分享過去擔任鶴見大學校長的辦學經驗,認為佛教教育對提升學生品德及淨化社會人心確實帶來正面成效。透過大學教育來培養學生正向人格,不只懂得珍惜自己,也要能關懷他人。
「從這三天論壇中可看到雖然我們來自不同國家,卻有一致理念目標,都是要齊心耕耘教育、為佛教培養人才,讓世界更美好。」 論壇主持人西來大學校長史蒂夫.摩根一語道出論壇宗旨,他並提到西來大學主要是透過宗教學、心理學、人文學等學科,去探索佛教思想在學術領域扮演的角色,藉此引導學生發掘自我、學習自覺能力;相信這樣的研究歷程不只對西來大學有益,亦有助於全球佛教相關科系大學,去探究佛學教育更高一層的學術意義。他並期許此次參與論壇的大學,未來能一起努力將佛教菩提種子散播到沒有佛法的地方,將佛陀的法水弘揚五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