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學者大隅良典 獨得生醫獎

 |2016.10.04
1111觀看次
字級
二○一六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日本學者大隅良典。 圖/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諾貝爾委員會於台灣時間昨日傍晚五時半公布今年生物醫學獎得主。由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教授大隅良典獲得殊榮,可獲得八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兩千九百三十五萬元)獎金。

根據聲明:「自噬基因若發生突變可能導致疾病,而自噬過程涉及數種情況,包括癌症和神經疾病。」聲明說,大隅良典的發現「開創了新的範例,有助我們了解細胞如何再利用它的成分。」

大隅教授專長生物學,特別是分子生物學領域。最知名的成就,是闡明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由於相關論文被大量引用,因此名列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二○○六年,日本學士院高度評價大隅的成就:「一貫正面致力於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的闡明,完全不跟風」,並授予他日本最高學術獎日本學士院獎。

大隅良典最著名的成就為闡述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去年他就奪下有「諾貝爾醫學獎風向球」之稱的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Canad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因為約有四分之一得到該獎項的人,在之後都拿下了諾貝爾醫學獎。

今年七十一歲的大隅良典現任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基礎生物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東京工業大學前沿研究機構特聘教授,他在東京大學取得學士、博士學位後,遠渡美國進行研究,在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之後返回日本任教。

諾貝爾委員會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當大隅教授接到得獎通知時,只說了一句:「啊!」,似乎對得獎已有預期但也有些驚訝。

細胞的「自噬作用」Autophagy一字來自希臘文,有「食用(phagy)自己(auto)」之意,此概念在一九六○年代首度出現,科學家觀察到細胞會利用細胞膜包圍方式來毀滅自體部分。根據英國《衛報》,細胞自噬是人體內部回收程序,沒用的細胞會被鎖定消滅,而有用的會被挑出來製造能量,或再生更多細胞。此過程在防禦癌細胞增長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也能維持身體新陳代謝,防治糖尿病。

細胞自噬機制若被干擾,將導致帕金森氏症、第二型糖尿病、癌症與眾多老化相關疾病。若細胞自噬基因突變,就會導致基因相關疾病。目前科學家正研發相關藥物。

觀察酵母獲突破

由於細胞自噬現象不易觀察,大隅良典教授利用酵母來辨認自噬作用中的重要基因,並藉由酵母的自噬作用來解釋複雜的人體細胞自噬作用。

這是日本人連續三年榮獲諾貝爾獎,包括取得美國籍的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大隅是第二十五位榮獲諾貝爾獎的得主。在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的領域,大隅是繼去年大村智之後的第四位得主。

去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大陸中醫學家屠呦呦和愛爾蘭生化學家康貝爾及八十歲的日本微生物學家大村智,屠呦呦因發明青蒿素(Artemisinin)大幅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獲獎,是中國大陸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康貝爾及大村智因發明對抗蛔蟲的革命性新療法而獲獎。

昨天公布醫學獎得主後,今天和明天將陸續公布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得主,七日公布和平獎,經濟學獎得主將於十日揭曉,文學獎宣布時間將比往年晚一些,延至十月十三日才公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