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吃完大餐肚子悶悶怪怪、脹氣不舒服,可能跟胃病沒關係。醫師說,膽結石是常見疾病,短時間內攝取大量油脂,可能引發急性膽囊炎,飲食要小心。
北醫附醫醫師黃宏昌說,膽囊炎容易被誤認為胃痛,延誤處理。日前一名三十歲出頭患者右上腹劇痛就診,病人說,近半年飯後總覺得肚子悶悶怪怪,脹氣不舒服,最近由右上腹部痛到背部及右肩,吃止痛藥只能短暫緩解疼痛,反覆疼痛三天後,只好求助急診。
胃在左邊、膽在右邊,痛起來覺得痛覺在中間,黃宏昌解釋,患者可能覺得吃胃藥或休息就可舒緩。要分辨是胃痛或膽囊問題可從痛的時間判斷,飯前痛可能胃酸過多、沒有食物中和的胃痛;飯後痛就可能吃太多太油,需要膽囊劇烈收縮分解油脂。
黃宏昌表示,膽囊會儲存、濃縮膽汁,膽汁沒有流動,加上濃縮的情況下,容易從結晶變成膽沙,膽沙聚在一起就變成結石。據統計,台灣民眾結石的比率約一到三成。
膽結石不一定會有症狀,一旦有結石就不會自動消失,黃宏昌說,隨著年紀增長愈來愈大,會慢性發炎,若結石阻塞膽管,塞到出口就變成急性膽囊炎,甚至演變成更嚴重急性膽管炎、胰臟炎、肝炎,會危及生命。
黃宏昌舉例,膽汁作用是消化油脂,短時間攝取過多油脂,迫使膽囊劇烈收縮,增加急性膽囊炎風險。過去經驗發現,冬令進補或跨年聚餐,都是急性膽囊炎的好發時間。黃宏昌建議,膽囊結石沒有症狀,可觀察不用處理,曾發炎、肚腹不舒服,就開刀處理,把膽囊切除,以免發炎範圍、嚴重度擴大。
膽囊切除對身體不致有大問題,黃宏昌說,肝臟製造膽汁後,正常會存在膽囊,沒有膽囊,肝臟分泌後就會直接協助消化,不會對身體、生活造成改變。不過,切除膽囊後如果飲食油膩,肝臟來不及分泌膽汁吸收脂肪,可能讓腸子變成一條「滑水道」,容易瀉肚子,這種情況只要改變飲食就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