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脊髓小腦萎縮症等腦神經罕見疾病,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為強化病友照護及研究,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呼籲政府修正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打破移植限制,跟進美國、中國大陸建立「腦庫」,讓專家能研究大腦的病理變化,為病人謀福。
衛福部統計,國內神經性罕病有二十四種,雖稱罕見,但在成年人才發病的脊髓小腦萎縮症、多發性硬化症、亨丁頓氏舞蹈症、俗稱漸凍人的運動神經元疾病等,占逾所有罕病三分之一,以患病人口數計算,還多於常見的失智症、腦中風、巴金森氏症或癲癇等。
為強化神經罕病的病友照護及研究,台北榮總周邊神經科主任宋秉文等昨天成立「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宋秉文指出,腦庫建立可助科學家直搗神經罕病的核心,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規定,摘取器官需以移植為目的,大腦組織無法捐贈救人,保守法令導致國內欠缺腦庫。
宋秉文舉例,人口老化常見的巴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目前只能症狀治療,若有腦庫可供研究,就有機會找到更理想的藥物及個人化治療方式,對罕病患者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