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土地 黃冠雅教種無毒作物

羅智華  |2016.09.06
4571觀看次
字級
從林業保育工作者轉為有機農業推動者,新竹青年黃冠雅落腳嘉義,推廣有機農業與無毒食材理念。圖╱記者羅智華
從林業保育工作者轉為有機農業推動者,新竹青年黃冠雅落腳嘉義,推廣有機農業與無毒食材理念。圖╱記者羅智華
六腳鄉是黃冠雅口中「會黏人的土地」。圖╱記者羅智華

文/記者羅智華
六腳鄉,一個位於嘉義縣西部、不靠山也不傍海的小型鄉鎮,這個都市人眼中看起來像是偏鄉的所在,卻成了七年級青年黃冠雅口中「會黏人的土地」,讓來自新竹都會區的他在這裡開展第二人生,追逐有機農業的夢想。

黃冠雅從造林檢測員轉換跑道成為有機農業發展顧問,協助在地轉型有機農法,希望能結合自身專業與理念,輔導更多農民願意採取友善耕種方式來善待土地、用雙手種植出可以安心入口的無毒作物。

黃冠雅嘉義大學林產科學系畢業,後又攻讀木質材料設計研究所,從專業背景來看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森林人」,從事過環境保育與造林檢測工作,不僅對於白千層、烏心石、桃花心木等各類樹種特性如數家珍,更曾與林木學者投入莫拉克風災後的漂流木研究,花了三年時間編撰出《台灣木材圖誌》專書,詳細記載各類木材資料,為台灣林業資料庫打下重要基礎。沒想到後來他因緣際會前往有機肥料公司工作,反而從林木業轉換跑道,成了輔導農民轉型有機農業的幕後推手。

然而,要推廣有機農業並沒有那麼簡單。黃冠雅說,許多資深農民幾十年來都是採取施行噴灑農藥與化學肥料的慣行農法,要讓他們願意改變行之有年的種植習慣、投向有機農業的懷抱,往往得花上不少時間,動之以情、說之以理。也因為常與老農民用台語「搏感情」,也讓從小在北部長大的他,練就出一口輪轉的閩南語,成了扎根嘉義的「意外收穫」。

熬過耕種養地 轉型考驗

不只起頭難,轉為有機農法的過程亦是甘苦交錯。農民得先經過前三年以有機方式耕種及養地的轉型期,並持續投入資金與心力,要禁得起時間的考驗,還得面臨轉型初期作物產量減少、收入不穩定的情況,過程中有農民甚至得去借錢來讓自己支撐下去。黃冠雅談到,一名滿懷有機夢熱忱的農民大哥,好不容易熬過三年有機轉型期後,卻因收成不足支出而萌生放棄、重回農法老路的念頭。但也有農民愈挫愈勇,最終嘗到深耕有機農法的甜美果實。

「土地其實很誠實,人類怎麼種植,它就怎麼結果,用慣行農法和有機農法種出來的蔬果外觀和滋味,就是不一樣,騙不了人的。」問起為何願意投入這麼多心力輔導農業轉型,他有感而發表示,自己曾經看過土地因為長年噴灑化肥、農藥而變得「奄奄一息」,猶如在哭泣,讓他看了十分痛心,也更堅定自己想要推廣無毒農法的決心,因為他相信唯有好好善待土地,才能真正種出美味安心的蔬果。

多元銷售 解決生產過剩

常言「穀賤傷農」,這句話農民體會最深。黃冠雅在投入輔導農業轉型的過程中,也讓他看見第一線農民要經常看老天爺臉色吃飯的辛苦。他談到,對農民來說,不只作物收成不好會發愁,就連大豐收時也會因作物價格下滑而忍不住愁眉苦臉,不知該如何處理賣不出去的蔬果,看到農民常因大起大落的收成量而影響收支,讓他近年也開始投入協助農民進行農產品加工與包裝,像是將水果製成果乾、果醋、設計黑豆包裝封面等,希望發揮七年級生的多元創意來幫助「只會種、不會賣」的農民,銷售農產、解決作物生產過剩的問題。

從科班出身的林業保育工作者變成有機農業推動者,說起轉換跑道的甘苦,黃冠雅說,現在只要有時間就會往農村跑,與農民交流、想辦法為他們解決農業轉型遇到的大小問題,雖然過程中遇到很多挑戰,甚至忙得回新竹老家的時間都沒有,但能夠為友善大地付出一分心力就覺得很開心,他未來的夢想是輔導更多農民加入無毒耕種的農村新革命行列,以具體行動來好好對待台灣大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