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北訊】新北市雙溪泰平國小十五年前遭廢校,校地一直閒置,原本要拿來當戒毒學園,後來因故延宕,直到今年初被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承租,才開始有了生機。尤其是近期悄悄多了許多家庭進駐,他們想辦法無中生有,在挑戰中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不少家長認為,這樣的體驗,比補習班、才藝班更來的令人難忘又可貴。
「學校荒廢的很剛好,這環境很完美啊!」在促進會理事長張淑惠眼中,荒蕪的校園、腐朽的課桌椅、雜草叢生的操場,卻是個大寶地,她說,沒有門就來做門,沒有掃把就做掃把,小至削木作竹筷,大至除草種蔬果,孩子們在荒廢校舍中發現困難,正好視為挑戰,親子一起來學習解決問題,體驗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北科大建築領域講師林清俊與太太帶著孩子到山上,他除了體驗,也提出對校地規畫的構想,盼能將泰平國小打造成更美好的親子共學村。
林清俊曾在以升學為導向的教育體制中學習,一路念到台南一中,但學校的填塞教育方式讓他厭煩,高一上學期,他再也受不了了,於是瞞著父母轉到台南高職,打算自己尋找方向。如今,他也想讓兩個孩子自主學習,發現自己的興趣。
「在殘破的廢校裡,不怕沒東西學」,林清俊以「一扇破掉的玻璃門」為例,可以和孩子探討,為什麼玻璃門會破?是旁邊的石頭弄破的嗎?原來石頭硬度比玻璃還大,這不就是物理原理嗎?
眾人在山中撿拾竹子,當成製作竹筷、笛子和風箏的素材,林清俊指著樹叢中一道被人踩踏而生的小徑,他對孩子說:「沒有必要因為一條路,而砍掉整片森林」。他認為,孩子未來若當了建築師,絕對會記得這樣的環境教育,因為這是在教室、課本上學不來,最真實的知識。
張淑惠強調,這裡沒有嚴密的課程表,大人小孩可以隨心所欲嘗試,短期的工作假期,讓親子上山體驗不一樣的教育,「就算偶而放空沒事做,也是一種學習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