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派的朱凱迪獲得八萬四千多票,成為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中最高票當選人,勝選後情緒激動。圖/路透
四日的選舉投票率達五成八,創香港主權回歸以來新高,當天直到晚上仍有許多選民排隊投票。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報導】香港立法會選舉四日在年輕世代高漲的反中與港獨氣氛中投票,投票率衝上香港主權一九九七年回歸以來的新高,達到五成八,顯示香港民眾愈來愈關心香港政治。
本屆立法會選舉選出七十席,「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各占三十五席。「地區直選」由選區一人一票普選產生;「功能組別」中,三十席由職業代表選出、五席為直選產生的「超級區議會」議員。
本屆選舉主要由三大勢力競爭,一是親北京的「建制派」,二是傳統的「泛民派」,三是新興而比泛民派激進的「本土派」。
經過馬拉松式計票,地區直選結果昨天率先出爐;親中共的建制派得到十六席,比上屆少一席;泛民派連同本土派共十九席,較上屆多一席,加上功能組別席次,保有三分之一議席,對重大議案擁有否決權。
「占中」運動後,本土派崛起,為非建制派的陣營增加一席,且新面孔增多,受外界矚目;這顯示,對現狀不滿的年輕人更願意站出來維護公民權益。
傳統泛民席次受擠壓
然而,在這次選舉中,非建制派的政治版圖發生很大變化:在占中運動後才成立的一些本土派組織,首次參選即奪得六席;在建制派地方直選議席沒有大幅減少的情況下,他們是擠壓了傳統泛民派的席位,使泛民派本屆得十三席,較上屆少五席。
年輕人在本次選舉中出頭,無論是哪個陣營,都出現大規模世代交替。例如本土派的羅冠聰僅二十三歲、最高票的朱凱迪三十九歲;多名泛民派資深議員敗選,如工黨的李卓人、民主民生協進會的馮檢基。
投票時間是四日早上七時三十分到晚間十時三十分,有些投票所在投票時間截止前,仍有選民絡繹而至排隊,因此一直開放到昨天凌晨三時。
滿臉疲憊的候選人、民眾和記者,接著轉往香港國際機場旁亞洲國際博覽館的計票中心,加入本來已在該處聚集的民眾,等候結果。
香港選委會表示,合格選民三百八十萬人中,有百分之五十八投票,遠高於二○○八年的百分之四十五點二,也及比上屆二○一二年的百分之五十三增長。
分析家表示,投票率寫下新高,主因是民眾對政治不滿,拉高政治參與;加上大約二十位本土派候選人,為了與傳統泛民派區隔而極力拉高聲勢,助長選情。
香港政治氣氛大致從二○一四年的「占領中環運動」(又稱「雨傘革命」)開始明顯緊繃,北京未曾退讓,香港年輕世代愈來愈多人指斥北京扼殺異議與民權,香港政治從此激進化,抗議活動漸轉暴烈。
這次選舉是占中以來首次重要選舉,考驗民主陣營的團結,結果可能導致民主力量與北京出現新一波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