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有一段窮困的成長記憶,推動社福政策,格外具有說服力,加上學術底子紮實,多了人情味,要為弱勢族群帶來春天。
出生台北縣泰山鄉農家的林萬億,家裡有十個兄弟姊妹,由於經濟困窘,阿公給他取了「萬億」的富貴名字,希望他有錢過一生,但他卻走上社福志業。
商職畢業後,林萬億兩度大學落榜,退伍後發憤念書,終於考上台灣大學社會系,並唸到碩士,後來以公費負笈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取得社會福利學博士,回台後成為知名社會學者。
林萬億也常把「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掛在嘴邊,當年他自己也曾一度為了家計,差點放棄唸書,當年唸高職時,為了省錢,從泰山搭公車到台北市後,其實還要轉車才能到學校,為了省車錢,每天走二、三十分鐘的路上學。「看到窮苦、被放棄、被瞧不起的人,我都會格外注意到,同時也警惕自己,不要做錦上添花的事」,因為嚐過貧苦滋味,林萬億對弱勢處境感同身受。
「不期待台灣會和瑞典、芬蘭一樣,重點在於人家也窮苦過、掙扎過,後來卻可成為社福先進國家,值得台灣參考,但不一定要模仿,」他知道,社福社會不是一蹴可幾,這條路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