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博物館昨天舉行一百零八周年館慶,展出素有「美人魚」之稱的儒艮標本。圖/林澔一
【本報台北訊】國立台灣博物館今年一百零八歲,昨天館慶日上,首度發表多件原藏於民間的「隱藏寶物」,其中包括歷經三十年「流浪」,兩年前才與台博館再續情緣的「美人魚」儒艮。
隱藏版寶物總計兩千多件,包括張朝目及金淼寫真館提供的玻璃版底片、儒艮、魯凱族琉璃珠刺繡背心、台灣原住民人偶、三峽文石等。
素有「美人魚」之稱的儒艮,屬海洋哺乳類海牛目,主要是雌海牛目動物的乳頭位在腋下,為讓幼仔能呼吸,哺乳時會將上半身浮出水面上,很像人類哺乳時抱著嬰兒的樣子,船上水手遠看這般情境,誤以為母親在餵奶,才有「美人魚」的傳說。
儒艮目前為易危物種,曾於民國二十年在屏東縣恆春鎮被捕獲,從此就再也沒人發現。直到民國七十五年十蔡茂雄在屏東的小琉球海邊發現擱淺死亡的雄性儒艮,為製成標本曾請教旅經當地的台博館研究人員林俊聰。後來蔡茂雄將標本捐與奇美博物館,但奇美因保存環境及典藏等因素,兩年前又將其轉介台博館。
林俊聰承接此案時驚覺,這隻美人魚正是三十年前由他指導製作的標本,輾轉多年竟在博物館重逢,再續前緣。林俊聰回憶,當時接到奇美的電話,只覺得儒艮非常稀有,一定要接收過來,於是立刻「殺」到台南,把儒艮搬回來,沒想到居然就是當年那一隻,「流浪多年,終於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