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利用腫瘤微環境中的特有分子訊號,可以讓標靶藥物更精準,此治癌新藥使用在大腸癌治療上,只需傳統藥物五分之一藥量,治療效果卻能增加三到五倍;新藥目前已經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轉」給國內生技公司,預計兩年後進入人體臨床實驗,可望於七年後問世。
負責新藥分子設計的國衛院生技藥研所助理研究員鄒倫指出,在腫瘤微環境中,有一種在腫瘤中才會出現的特有分子,新藥DBPR115的機轉,就是利用在能夠辨識這種分子的「標靶辨識彈頭」,與國衛院研發的「藥物傳輸系統」結合,讓強效藥物直接到腫瘤內部環境中釋放「爆破」,施打藥物後,藥物能夠主動找尋腫瘤,進行攻擊。
國衛院生技藥研所所長陳炯東表示,此一治癌新藥經過將近五年研究,從免疫缺陷鼠的動物實驗發現,新藥除了可治療大腸癌,也可用於胰臟癌、肝癌、胃癌等常見癌症,好處是藥物使用更少、卻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