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宗返鄉栽種火龍果,強調「重質不重量」,一株火龍果種一棵火龍果,友善土地。圖/張裕珍
陳瑞宗返鄉栽種火龍果,強調「重質不重量」,一株火龍果種一棵火龍果,友善土地。圖/張裕珍
【本報苗栗訊】五十四歲造橋鄉民陳瑞宗在台北經商多年,原是農業門外漢,二年前半退狀態返鄉,不忍老家土地荒棄,努力翻書、上課或請教農友,以「草生無毒」方式栽種火龍果,陸續取得吉園圃認證與產銷履歷,「重質不重量」致力友善土地。
陳瑞宗經商從事加工業,在台北打拚多年,有感年紀半百,漸將事業交棒下一代,二年前返回苗栗造橋老家,看著老家大片土地荒棄多年,決定以產量高、病蟲害較少的高經濟作物火龍果著手,陸續興闢七分多地火龍果園。
「火龍果種活很容易,要種好很難」,陳瑞宗從商轉農,十足的農業門外漢,他坦言起步艱辛,「翻書學、去農改場上課或到南部請教農友等」,並接受造橋鄉農會輔導、加入竹南鎮農會火龍果產銷班,一步步領悟栽種技巧。
陳瑞宗草生無毒概念照顧果園,人工方式除草不用化肥,每排植株間隔拉寬,「一株就種一棵」,不僅通風減少蟲害,也方便田間作業,「強調品質,不求產量多」,陳瑞宗說,火龍果不噴藥,套袋保護防止果蠅,每年六月中旬採收,一年收成十三、十四批,甜度可達十八度。
九月分起,陳瑞宗也將在火龍果園架起夜間燈光,提高日照時間與溫度,「每九十公分就點亮一盞燈泡」,雖然額外電費支出高昂,每月多了三、四萬元,卻能拉長產期至十二月,他也期許自己努力精進,留在造橋永續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