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風雲方興未艾,過去中國大陸強調「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在資源、經濟、軍事戰略等考量下最終破局,台灣政府的「南海和平倡議」起不了作用,南海正掀起競逐的新頁。
除了實力原則外,相關國家無不設法來強化該國對兩百海里專屬經濟海域主張。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擁有兩百海里專屬經濟海域國家,才能勘探和開發、養護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資源,為目的的主權權利,及關於在該區內從事經濟性開發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風力生產能等其他活動的主權權利。
魚類捕撈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更大的權益在礦產、天然氣、石油等開發,可創造之經濟效益,遠高於漁業收益,才會引起各國虎視眈眈。
我國政府需有完整應對措施,不能民粹,更不能只強調顧漁權,放掉其他更大的權利,更不能模糊焦點!
為了擁有兩百海里專屬經濟海域,中國大陸、日本、菲律賓等國家正積極填海造島。不僅如此,日本政府更請該國水產土木建設技術中心,到沖之鳥礁水域進行珊瑚移植,將之視為確保經濟水域畫設的重要工作。
大陸除了透過興建一艘由舊油輪改裝的巨型「養魚工船」,成為一座可移動式海上生產基地,南沙群島中的美濟礁,將成為該養魚工船的首個試驗點,如果運行良好,將向其他島礁區或海域推廣。
大陸更計畫在南海成立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將從事南海海洋生物資源利用、海洋礦物資源材料利用以及海洋資訊資源化技術等研究,深化對南海主權海域的資源調查開發與利用;事實上大陸「十三五規畫」內容,即揭示將利用南海資源優勢發展特色海洋經濟。
這些年台灣政府面對各國在南海的積極圈地行為,空有口號,卻沒有具體作為。台灣必須讓國際正視台灣的存在,應善用台灣傲人的水產繁養殖技術,在太平島成立水產試驗所分所,從事周遭的海洋養殖試驗及漁業資源調查與復育,鼓勵業者到太平島附近海域進行海水箱網養殖,強化太平島非岩礁,以及台灣擁有兩百海里專屬經濟海域的事實。
杜宇(台中市/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