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案發布以來,海外媒體包括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內指出,台灣會不會成為最大的輸家。是耶,非耶,執政者難道沒有感覺?再看執政者表態,除了不承認太平島成為岩礁,連漁民護島宣示主權的行動,都採消極對應的策略。這又是為什麼?
可以設想美國總統歐巴馬九月初就要飛往杭州和習近平舉行高峰會,不思抵制,還要為G20的東道主捧場,沸沸揚揚的南海仲裁案只能瞬間降溫,此時發生這種事,華府會經由台北諮商再飛杭州嗎?
以預設立場來觀察,在仲裁案公布前,總統府發表三點基本立場,一、以「中華民國」為名要求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國際法。二、強調航行自由。三、由「中華民國」改口為「我們主張『台灣』必須要納入多邊和平解決機制中」。何以會由中華民國轉為台灣?
等到仲裁案以「中國當局台灣」來形容太平島的歸屬,這就逼得從蔡英文到外交部長李大維都得堅持「中華民國」,嚴詞否定太平島變成岩礁的判定。
蔡英文及執政團隊或許有一個痛苦無法宣洩,即裁決案何以會使用「中國台灣當局」。這意味著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定,由於拒絕「九二共識」,此時連模糊的空間都沒有,除了自我宣示,能有什麼作為,兩岸的下一步又在那裡?
轉眼之間,蔡英文看到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萊斯,怎麼往北京跑了,萊斯強調「當中國和美國合作的時候,這個世界更安全,…。不必是一個零和遊戲。」「中美關係具有重大意義,遠高於其他雙邊關係。」
就在萊斯訪問北京前,美日兩國才拉了澳洲為南海仲裁案打強心針,公開訴求東協國家外長們,在寮國永珍市舉行的外長系列會議中,要在公報上表態支持仲裁案,且要有所作為。
美國國務卿柯瑞也親自上陣說:「為了推進事態發展,希望相關國家根據國際法通過法律和外交手段解決問題。」日本《讀賣新聞》七月二十六日解讀柯瑞二十五日與東協各國外長舉行的會談。其目的是利用南海仲裁做出否定中國大陸在南海的主權。強化對華包圍網。
《讀賣新聞》的解讀,沒有說明白的就在太平島何以成了岩礁:南海若是美國最大的利益,美日之於兩岸看來還是一體對待的,過去如此,未來看來也會是如此。
美國為什麼由高調轉趨低調,美國《華盛頓郵報》出現的標題是:「南海談判第一項新原則─別提南海」。由不惜衝撞的架式變為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這是七月二十五日同時在北京和永珍發生的事。
萊斯在北京的表現和柯瑞在初抵永珍時扮演的黑臉,很不同調,這就要問萊斯和柯瑞兩人,那一位和歐巴馬的距離比較近。如果對照柯瑞在永珍的前言和後語,更可以看出端倪,柯瑞改口說:「希望盡快翻過南海這一頁。」
萊斯的北京行是為歐巴馬參加九月初在杭州舉行G20的峰會預作安排。
這是歐馬巴卸任前的大事,為求政績必要能滿載而歸,至少不能空手而回。若堅持南海仲裁案,只會形成雙方在其他各方面溝通的障礙,更不可能會有什麼收穫。
從南海到杭州沒有直線可以飛越,但可能經由台北再飛北京嗎?太平島或沖之鳥是島還是礁,島可以變成礁,礁可以變成島,這不是現實版的「指鹿為馬」嗎?蔡英文能答應或默認嗎?
美國從南海降溫,甚至調整了身段,這可以有各種解讀和後續變化;迴避「中華民國」兼且拒絕「九二共識」的蔡英文,又拿什麼取代仲裁案的表述:「中國台灣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