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師面對面—張大千書畫展、星雲大師書法展」開幕式,星雲大師(中)親自出席與眾接心。圖/記者楊祖宏、劉學聖
星雲大師多條屏的大型書法作品〈二十樂〉。圖/記者楊祖宏
【記者李祖翔大樹報導】兩位享譽全球的大師作品,激盪出道藝一體共鳴!國立歷史博物館與佛陀紀念館昨天舉辦「與大師面對面—張大千書畫展.星雲大師書法展」開幕,寫下歷史新頁,知名藝術家齊集,現場星光熠熠,星雲大師自謙「我不如他」,讚大千居士一生以佛教為重、書畫爐火純青。史博館館長張譽騰說,這是繼張大千逝世三十周年紀念展後,最盛大的一次,其中張大千〈七十自畫像〉更是首度離開台北,到南部與民眾相見。
今年是星雲大師九十嵩壽、來台弘法一甲子及佛光山開山五十周年,恭逢其盛,創館五年的佛館也與六十年歷史的史博館締結友好,成為教育推廣、展覽交流的合作平台。
佛教因緣 傳播文化
張大千與星雲大師素有交誼,張大千曾短期出家,大千就是法名,還多次拜訪佛光山,如一九八七年上山,致贈大畫墨荷〈一花一世界〉給大師,後因創建佛光大學,大師義賣了這幅畫作,由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有庠以一億二千萬元拍得。大師後再獲張大千五十九歲時所作的〈觀世音菩薩〉,珍藏至今,也是此次的展品之一。
星雲大師說,張大千心懷大千,一生以佛教為重,還把中華文化帶到西方,「我與居士不能比」,但在史博館、弟子和社會善緣支持下,也把一筆字帶向全世界,是因緣和合才有今天。
國際知名水墨畫大師、高齡九十二歲的李奇茂說,唐代書法家懷素不算書法字體的創始者,中華文化只有星雲大師的一筆字才是。李奇茂與張大千也相識,十分推崇他的修養,「是他教會我做人最重要的事—學會尊敬。」李奇茂表示,中國藝術不靠技術,靠才氣、靈性與修養,而悟道之人的字難以言喻,是歷史不能抹滅的。
展覽首日,史博館專研張大千的研究員蔡耀慶擔任導覽員。
不畏眼疾 道藝合一
蔡耀慶指出,張大千的作品高明在「能牽引想法、身歷其境」,而張大千曾因糖尿病深患眼疾,邊繪畫邊題詞抒發,讓字、畫融為一體,意境深遠。
其中最精采的作品是〈夏山雲瀑〉,張大千晚年潑墨潑彩風格成熟的代表作,畫面採鳥瞰視點,高空俯視夏日煙嵐雲霧,漂浮於山林上空的奇景,氣勢龐大,造境雄奇,兼具抽象與具象的視覺效果。
對面展場的「星雲大師書法展」,除了有〈有您真好〉、〈仁者無敵〉等淺白易解的字句,也有禪機話語作品,更展示長條屏及多條屏的大型書法作品,如〈十修歌〉、〈二十樂〉、〈凡事看二端〉等,將大師對智慧、人我之間相處的答案,表露得一覽無遺。大師說,年輕時忙於弘法、少飲食,老來患病、視力模糊,但發現字能用心幫助寫成,十一年來也有所成,能寫一行十字了。
開幕典禮與會貴賓,包括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李炫昇、前監察院院長陳履安、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黃義佑、中華福報推廣協會理事長陳順章、維士比集團董事長陳和順、外交部南部辦事處主任楊光彬、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蕭宗煌及知名藝術家黃媽慶、莊雅棟、許翠華等,兩岸媒體也爭相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