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網路和亞馬遜時代,在世界許多地方,上公立圖書館借書愈來愈古怪又老土,但捷克不然。
在捷克,舉目處處圖書館。比爾蓋茲的基金會統計,捷克圖書館密度冠全球,比中小學還多,每一千九百七十一人就有一座圖書館,圖書館對人口比例是歐洲國家平均四倍,美國的十倍。美國每一萬九千五百八十三人才有一座圖書館。
捷克怎麼這麼多圖書館?主因在法律規定,從大城市到小村落,每個社區要有一座圖書館。法律是捷克一九一九年從一次世界大戰解體的德語奧匈帝國獨立時制訂,宗旨是推廣全民識字和全民教育,結果成效斐然。
捷克國家圖書館「圖書館研究所」所長里希特說:「捷克人養成堅實的閱讀習慣,上圖書館的人也喜歡買書,平均一年買十一本。」
歷經納粹德國占領、共產主義統治,甚至一九九○年代初期與斯洛伐克分家,捷克圖書館法屹立至今。這條法律挺過一切,只挺不過預算壓力。為了節省經費,二○○一年將村村有圖書館的標準降低。那年,捷克全境有六千零一十九所圖書館,現今大約已有百分之十一合併或關閉。
但現存的圖書館沒有淪為舊時代的殘蹟或蚊子館,而是努力維持活潑的生機和社會意義:擔任選舉投開票所,地方集會的場所,籌辦讀書會與藝文展覽,提供電腦課程,天天歡迎大批學童和退休族。
最重要的是,圖書館做著百分之九十二捷克人仍然要求他們做的一件事: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