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登場 愛的關鍵字 溝通,從面對不同開始

文/吳健豪 |2016.07.21
1843觀看次
字級

文/吳健豪

舞台上,客廳裡坐在沙發右側的太太,對著先生熱切地說:「聽我說,我最近去學校上溝通課,超有收穫的。」而坐在左側的先生則是繼續低著頭不斷滑著平板,看著臉書照片不斷喊著:「這真是太過分了,明明是我先找到的露營場地,怎麼可以讓別人捷足先登呢。」

這是任林基金會愛上影劇團的教習劇場作品《聽我說》的一景,也是日常生活中家庭溝通困難常見的景致。理想上,我們都希望可以好好溝通,希望彼此感覺被傾聽、連結、被認同、有共嗚;然而,事實上常見的溝通,有時候只是各說各話,反映各自的需求、感受與價值觀。

在家庭裡,溝通的難事,是我們以為彼此是「同」一家人,我們共享同一套家庭規則與價值,但其實我們卻又是「不同」的個人,因為每個人終究是獨立的個體,在同一個時刻,我們的需求未必相同,對於同一件事,我們可能存在不同的想法。

當我們需求不同時,這些需求可能就會打架。比方,你要吃麵我想吃飯,那我們到底要吃麵還是飯呢?甚至有時候,我們有同樣的需求,但到底要先滿足誰的需求呢?就像上述那對夫妻,他們的需求其實都是希望對方「聽我說」,但當兩個人都搶著說時,就沒有人在聽,也沒有被傾聽的感覺。

解決這樣的衝突,我想起小時候黑羊白羊過獨木橋的故事,我們需要暫時擱下自己的需求,看見對方的需要、找到合作的可能,甚至我們需要挑戰主流文化中,塑造出一種伴侶需要「一樣」的迷思。即使是伴侶,你可以吃你愛的麵,我可以吃我愛吃的飯,我們可以輪流滿足彼此,甚至找到一間有麵有飯的餐廳,讓我們的需求同時被滿足。

此外,阻礙我們溝通的是我們希望被認同,所以爭執中,常常吵的是誰對誰錯。

在《聽我說》的另一幕,就讀國中的女兒希望跟得上同儕,因此,要求買一支智慧型手機,媽媽認為沒有這個需要,只要一般的手機就好了,爸爸則認為孩子大了,有需求就買給她有何不可,雙方站在不同的立場,起了爭執。

其實,他們的看法都「沒有錯」,不同看法反映的是不同的考慮,都有其價值。媽媽擔心孩子濫用手機,而且從節省的角度看,現在還不是買手機的時候;爸爸則是看見時代的潮流,智慧型手機變成必需品,當同儕都有時,與其禁止不如讓孩子有機會學習自制。可惜的是,因為太在乎「對錯」,就變成兩種看法只能選擇一個「對」的,每個人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我們只想捍衛自己的想法,就沒有空間去了解對方的想法,更不用說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案。

要打破這樣的僵局,同樣需要我們願意容納「不同」的聲音,相信彼此的想法都有價值,而不執著在對錯。家人不是不能討論是非對錯,只是僅聚焦在對錯,也就消弱了彼此的親密感,如果我們願意相信,對錯大多是「相對」的,願意站在了解的基礎上,就可以避免無謂的爭執。

我們對溝通常有個迷思,就是希望對方「聽我說」,希望對方接受我的想法,溝通變成是達成己願的途徑。其實溝通是一種互相了解的過程,要冒著對方不順我意,不是我改變對方,我也願意被對方改變的險。學習溝通,就讓我們從學習面對不同開始吧!

(本文作者為任林教育基金會「愛上影」劇團指導老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