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一○五學年度學生保險,已辦理七次招標、但七度流標,創下歷史紀錄。壽險業者說,承保學保一定虧損事小,但近年「學保已被民粹化」,部分團體動輒以學保議題惡意詆毀公司,嚴重影響公司商譽,業者敬而遠之。
一○四學年度學生保險將在七月三十一日到期,教育部國教署已辦理七次招標,但每次招標,都沒有一家壽險公司願前往投標。由於新一學年度學保保障日期,即將在兩周後、即八月一日起開始,若沒壽險公司接手承保,學保可能開天窗。
教育部國教署學務校安組組長楊國隆昨指出,新學年八月一日才開始,下周舉辦第八次招標,應有保險業者來投標,不影響學生權益。他說,幼兒園到高中共有三百三十萬學生,每人保費四九五元,保險業者賺不了錢。但學保對學生很重要,希望業者本於社會責任來投標。
市場也傳出,政府為避免國中小、高中職三百二十萬名學生,保險沒著落,考慮協調部分壽險公司承接;但被點名的國泰人壽表示,未聽聞要承接學保。目前的承保公司、三商美邦人壽則表示,七度不參與投標,足以明志,其他不予評論。
壽險業者指出,學生保險至少有三大痛點,且歷年未見改善;一是政府預算不足,將公辦「民營」學生保險搞成「社會福利」,怕學生家長抗議,多年不敢漲保費,但宣導不夠,卻讓學生家長誤以為,「學保,什麼都能賠」。
另外,去年的八仙塵爆,今年初的二○六南台大地震,大多數傷亡者都是學生。由於台灣大型意外不斷,金管會又不願開放十五歲以下孩童投保商業壽險發生死、殘,可獲全額理賠,也讓「理賠重擔」全數壓在承保學保的一家公司身上。
第二、全台學校遍及各鄉鎮,壽險公司推廣業務及理賠服務難度高、成本更高。一年學保保費雖有十六、七億元,但學保業務一年可虧損五千萬到上億元。
最後是只要一發生學保理賠爭議,在部分團體和民代引導下,輿論經常惡化到一面倒批判、嚴重影響公司商譽,自然沒公司有接手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