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八日在海南島軍事演習中發射反艦飛彈。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南海仲裁案即將在後天宣布裁決,中美在南海軍事對峙升級。中國周五罕見地派出四名解放軍上將親赴南海坐鎮,模擬臨戰指揮攻防作戰;東海南海北海三大艦隊的一百艘艦艇、數十架軍機,火力全開與敵目標對抗,進行戰役級規模演練。
另一方面,美國海軍軍事學院官周四凌晨在官網發文,指責解放軍在南海軍事演習期間畫定的禁航區違反國際海洋法。美國海軍不會尊重中國海上禁航區,甚至暗示可能出動「雷根號」航母戰鬥編隊挑戰中國軍演禁航區。若上述情況屬實,可能造成近年來最接近擦槍走火的海上衝突事件。
菲律賓與中國大陸船艦二○一二年在黃岩島對峙近兩個月,兩國的南海島礁海洋權益之爭,在菲國前總統艾奎諾三世任內加劇,菲國於二○一三年把爭議單方面提交國際仲裁,海牙常設仲裁法院五位海事法專家預定十二日宣布仲裁結果,不論結果如何,都牽動南海局勢,對區域政經情勢帶來重大、深遠的影響。
中國大陸已拒絕參與仲裁程序,但仲裁結果對中國區域強權的角色、全球貿易,甚至世界和平,可能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以下彙整南海仲裁案的六大重點:
菲國論點是什麼?
菲律賓希望荷蘭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判定南海海域哪些是島、礁、低潮高地或水下沙洲,這聽來可能是小問題,但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每個地貌附近的海洋權利各異。
中國大陸的立場?
大陸一直以來拒絕參與仲裁案,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他們在法律上有權拒絕。北京稱此案超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管轄權,並多次堅稱不會承認仲裁庭的裁決。此外,大陸最近更加強宣傳策略,主張其在南海自古擁有權利;但一般預料,仲裁庭的裁決會對大陸不利。
海洋法公約是什麼?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是在一九八二年決議。對南海爭端而言,這項公約是爭議各方提出論據的重要基礎,以釐清各方掌控的海洋權利範圍。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一國掌控的島嶼擁有十二海里的「領海」,以及兩百海里的「專屬經濟海域」(EEZ)。一國擁有的礁石也會產生周邊十二海里的領海範圍,但不擁有專屬經濟海域,低潮高地則完全無法主張領土好處。這也解釋了南海島嶼和礁石成了各國兵家必爭之地,好藉此合法化各自的主權聲索。中國大陸、菲律賓和越南都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簽署國。
南海仲裁案為何重要?
南海是全球政治敏感性最高的地區之一,仲裁庭的裁決將是國際法院首次對區域主權聲索和反訴的混亂做出裁決。至少五國宣稱在南海擁有領土主權,包括中國大陸、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和汶萊。若大陸忽略或違反仲裁庭的裁決,分析家認為,南海穩定堪慮,原本就不堪一擊的和平可能更趨惡化。
其他國家的立場?
菲律賓將台灣擁有的太平島列入仲裁標的,中華民國不是聯合國會員國,雖為涉事方,卻無法出席海牙庭訊。中華民國政府已表明,未參與仲裁,不接受判決,呼籲各方和平解決爭端。美國呼籲各方應尊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裁決結果。
裁決會解決什麼?
仲裁庭的裁決具有法律約束力,倘若大陸拒絕遵守,或許會影響外交。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史托瑞認為:「大家都說,如果中國不遵守裁決,將削弱其承諾以規則為基準維持秩序的立場。」「所以後果會是中國的名譽掃地。」
然而,聯合國不具強制執行裁決的軍事選項。聯合國軍隊不會強迫大陸離開永暑礁或美濟礁。二○一四年八月,大陸被發現在南海多個島礁展開填海造陸工程,包括永暑礁、美濟礁、渚碧礁、華陽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