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菜根譚星雲一筆字(35)-11】心的萬能 十二之11

文/星雲大師 |2016.06.18
2444觀看次
字級
明鏡圖/李蕭錕
明鏡圖/李蕭錕

文/星雲大師

東南西北我為中心
是非不分何以正心
欲擒故縱真假論心
顛倒黑白全是歹心
從中作梗蓄意存心
唉聲嘆氣叫做酸心
豺狼當道務必當心
滿腹牢騷充滿怨心
以史為鏡借鑒古心
追本溯源探求核心
情投意合喚作甜心
淤泥不染九品蓮心
山谷幽蘭芳香素心
花好月圓好不愜心
景色怡人自然娛心
命令下達不好違心
旗幟分明秉持本心
甘脂奉養一片孝心
領悟妙道令人會心
空城計裡就靠攻心

 

明鏡

在古今的官員當中,對民間的冤情能夠給予申訴、平反的人,大家就稱讚他「明鏡高懸」。宋朝的包拯,民曰「包青天」,就是一個例子。
鏡子有典範之義,有映照之義,有警惕之義,有考察之義。當有人向你學習,就稱「跟你借鏡」;別人受了你的教言,就說謝謝你的「鏡戒」,具有教誨、訓示的意思。
明鏡有多種用途,如三重明鏡、汽車後視鏡、公路轉彎處的凹凸鏡、觀察微小物的顯微鏡、透視裡層的透視鏡、觀看遠物的望遠鏡、明白光色深淺的濾光鏡,以及老年人的老花眼鏡,醫療用的內視鏡、照胃鏡,甚至用於鑑察人心的照妖鏡等。
有一些知名的藝人,在各種表演中,面對攝影機,假如特別出眾,大家就說他很上鏡頭。我們對於一個人、一件事,感到失望,或出乎意料之外,就說「跌破眼鏡」。有時自怨自艾,自己怨嘆自己做人兩面不討好,就說「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湖水寂靜不起波浪,則說「湖面如鏡」,清澈照人。鏡子裡的東西,雖然是外物映照後所呈現的本來形象,但常被喻為不實之物。所謂「鏡花水月」,就像海市蜃樓一樣,不具真實的意義。
其實,世間上的事事物物,就如古書小說的《鏡花緣》所寫,儘管你多少爭執、多少計較,到最後不過如夢幻泡影,就像鏡花一樣,只是一場過眼雲煙,實在不值得執著、計較。
真正的鏡子,就是我們的心。所謂「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即使是三重明鏡,如果鏡面落滿了塵垢,也不能顯現出本來的面目。所以我們要勤於用心拂拭,讓心地光明,能夠把是非善惡、輕重好壞,分得清清楚楚,才是心如明鏡!
過去佛陀住世時,須達長者的媳婦玉耶女,生性貢高我慢,是一位驕慢的女子。有一天,佛陀拿了一面鏡子給她,告訴她說:「一般的鏡子只照外貌,我的鏡子能夠照心。」玉耶女接過鏡子,一看,過去自恃嬌美,如今一照,才知道內心醜陋無比。
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所以,吾人應該時常用照心的鏡子鑑照自己,如此,雖不成佛,也如同自己具備了大圓鏡智!

──摘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第十冊 p.25

 

以史為鏡借鑒古心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明得失。」時代一直在變遷,卻是歷史的延續,知歷史,可以鑒古證今。傳統,是老祖先的智慧經驗結晶,但也不是頑固地死守著過去。唯有認知歷史,順著時代潮流,融和現代與傳統,才能為世人所需。(參見《星雲法語‧認知世間》第九冊 p.323)

欲擒故縱真假論心
人為了謀求生活,或者某些目的,會有種種的計畫或謀略。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三十六計」,就有諸葛亮的「七擒孟獲」,即「欲擒故縱」之計;呂蒙的「巧奪荊州」,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曹操的「火燒烏巢」,即「釜底抽薪」之計等等,各種策略,真真假假,無所不用其極。然而計畫自己的前途,甚至有心為大眾謀福,也未嘗不可,端看是否出自於真正的善心、慈心。

是非不分何以正心
正心,就是公正平等、公是公非之心。一般人的心都是有所偏差,對於我所親愛的人,或是我的同學、我的同事、我的同鄉,就對他好一點;我所不愛的人,或是跟我不同思想、不同種族的人,就對他差一點。因為不能用平等心待人,等於是非不分,所以會有偏見、有邪見,就失去正心了。

花好月圓好不愜心
「圓滿」,是最自然、最完美的意義;「圓滿」,是人們最嚮往、最欣羨的境界,能夠如此,生活好不愜心?像花好月圓、子孫滿堂、福祿壽全、白璧無瑕等等都是用來頌揚圓滿的辭句。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許多不圓滿的時候,像人間的悲歡離合、生命的苦樂無常、感情的愛恨恩怨等等,都有如日之升沉起落、月之陰晴圓缺,總為吾人帶來諸多遺憾。如何在生活中體證人間的圓滿自在,有賴於彼此尊重包融。(參見《人間佛教論文集‧圓滿與自在》上冊 p.681)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