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兆貴
去年坎城影展,導演侯孝賢憑借《聶隱娘》榮獲最佳導演獎。
該片取材於唐人裴鉶所著的傳奇故事,說的是唐德宗貞元年間,在一個叫魏博的地方,年方十歲的聶隱娘被前來化緣的比丘尼帶走,在一處深山老林裡,傳授她百般武藝。五年後送回時,隱娘已被培養成為一名武藝高超的刺客。
魏博乃「河朔三鎮」之一,是大將聶峰駐守的地方,隱娘是他的女兒。隱娘回家後,將五年間發生的事情,告訴了父母。聶峰聽了,心生恐懼,儘管隱娘夜沒曉歸、行蹤詭祕,也不敢多問。不久,隱娘嫁給一位磨鏡少年。
數年後,聶峰去世,隱娘為魏博主帥所雇用。及至元和年間,魏博主帥與陳許軍節度使劉昌裔失和,就派隱娘前去取其首級。不料,這一切都在劉昌裔的神機妙算之中。隱娘刺殺不成,反為對方氣度所折服,轉而投靠了劉昌裔。
於是,魏博主帥又另派精精兒和妙手空空兒前往暗殺,先後都被隱娘的武藝所化解。
從此,聶隱娘遂成為名動江湖的傳奇女俠。
故事提到的「空空兒」是一名武林高手,也是梁羽生筆下的神祕人物,後來出現在《大唐遊俠傳》中,演繹的仍是與聶隱娘相關的傳奇故事。
「空」字在佛經中,是一個重要的核心義理:一切皆空而又不執著於空。翻開佛教經典,「空」字無處不見。
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如化品》中,佛告善現云:「變化與空,如是二法,非合非散,此二俱以空空故空,不應分別是空是化。何以故,非空性中有空有化二事可得,以一切法畢竟空故。」這些話,教外眾生聽了,如墜五里雲霧。所以,明代李贄《答耿司寇書》說:「解釋文字,終難契入;執定己見,終難空空;耘人之田,終荒家穰。」
要弄懂佛教義理,必須從緣起論開始。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來的、必然的、普遍的存在,所並非佛陀所創,只是「發現」緣起這個自然法則,再將這一法則向眾生宣示。所謂緣起,就是世上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發生都是有條件的,相互依存的,否則都無緣發生。從因果上說,這叫無中生有,有歸於無。
在唐人傳奇中,空空兒與精精兒只是在描寫聶隱娘時順便提及,也未交代他們的來路。到了梁羽生的筆下,空空兒與精精兒都成了藏靈子的徒弟,被譽為三大劍客之一。想來,這不過是武俠小說借用佛門經典,賦予某種神聖義理的精采片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