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坑可容納九人座車輛行駛,部分路段寬度還可會車。
圖/杜建重
雪山隧道南北向車道的聯絡道(橫坑),有明顯的大型標語提醒民眾待在安全位置「別亂跑」。
【本報綜合報導】端午連假結束,國道5號路況依舊是個「塞」字;經常塞爆的雪隧,萬一發生重大事故怎麼逃生?很少人知道雪隧下方三公尺處有條全台唯一與隧道並存的救援坑道,迄今不曾對外開放。
六月十六日,雪隧通車十年,十年來外界從無機會進入這個「救命」的導坑坑道。
由坪林行控中心人員帶領從北口進入導坑,涼風迎面而來,不如想像中悶熱,這是因導坑南北端都設有風機,坑內也有加壓空氣,防止濃煙竄入。
導坑直徑僅四點八公尺,勉強可供雙向會車,坑內燈光不算太亮,坑壁凹凸不平,表層是薄噴漿,與光滑的雪隧壁很不同。
根據行控中心表示,導坑早年以TBM(全斷面隧道鑽掘機)和鑽炸法兩種工法開鑿,所以坑壁不平整。
「全台就這麼一條!」高速公路局坪林行控中心主任林錦堂介紹,導坑和雪隧同樣長十二點九公里,位於雪隧東行線和西行線中間的下方,主要功能是「維修、救援」。
很難想像目前以救援為主的導坑,當初設計開挖的目的卻不是為了救援,而是為探測雪隧地質,在主線施工前先開挖鑽探,有如「導航」,模擬主坑可能碰到的地質難題。
雪隧通車之後,導坑保留下來,化身為救援緊急通道,平常除維修人員外,連救護車也不曾開放通行。
車行不久,來到導坑第一個出口,工程人員引領記者從導坑走上「橫坑」(連通雪隧南北雙向主線的橫向聯絡道),每座橫坑有三扇大型不銹鋼門,分別通往雪隧東行線、西行線及走下導坑。
模擬逃生動線,打開厚重大門,警示廣播會自動響起,進入橫坑後門自動緊閉。橫坑有求救電話,可通報行控中心,等待救援人員引領帶離,橫坑還設有消防送水管路。
上車往導坑南口走,道路窄到無法會車,因水氣旺盛,放眼望去霧濛濛,導坑上方或兩側都會溢水,甚至滴下如鐘孔石般的結晶體,須降低車速避免打滑失控。
「路況不熟千萬別進入導坑!」高公局人員透露,過去警方因值勤需求曾行駛導坑,疑因路況不熟,至少撞壞三輛警車。
「十年來,到底誰走過導坑?」相傳因雪隧大塞車,有政府要員車隊改走導坑避塞,林錦堂笑說:「不知道有這回事。」不過每天都有人入坑巡查,導坑內有三組消防編組隨時待命,因為誰也不知道,何時會有需要動用導坑救援的狀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