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南海的神祇叫「儵」,北海神叫「忽」,中央最高神為「渾沌」。
某一天,儵與忽想然要回報渾沌平日對萬物的照顧,便商量道:「人皆有七竅,以視聽為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意為渾沌神沒有七竅,他們想讓渾沌享受人類感官,就幫渾沌鑿出七竅;沒有想到,鑿到第七竅時,渾沌卻死了。
〈渾沌之死〉是莊子與戰國諸雄的對話,闡述莊子的政治思想,把視野拉高拉遠,將「渾沌」比喻成自然循環的「道理」;渾沌之死,等於道理之死。
莊子認為「渾沌」原本過著朦朧不清、單純美好的生活,一旦干涉它的原貌,即使獲得感官情欲,渾沌卻再也不是渾沌,暗諷戰國君王多此一舉的政治手段,往往抄不了捷徑,卻把百姓搞得民不聊生。
莊子所言,也印證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後,與人性發生的矛盾。例如智慧手機和網路普及讓人生活方便,但餐桌上的佳餚、許久不見的家人、旅途上的美景,甚至近在眼前的紅綠燈……許多更重要的事物被忽略了。
〈渾沌之死〉猶如莊子對社會問題提出的警訊,目的不是要貴古賤今,而是籲人勿忘單純之美;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當捫心自問:文明進步、人心退步,就算適應了這種生活,人生還能剩下什麼?
(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