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少子化對台灣高教產生衝擊,轉型問題備受關注,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大學與產業互動、減少產學落差。不過教育部前部長鄭瑞城認為,大學的教育不應只為產業服務,技職教育,應補強與產業的學用落差,但不代表整個高教都要往此方向走。
政大社科院昨舉辦「指南政策論壇:高等教育的挑戰與轉型」,邀請鄭瑞城、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以及政大校長周行一、清大校長賀陳弘等人到場,在新政府上任前夕,共同探討高教轉型的問題與可能。
近年包括教育部、科技部等部會都祭出政策,鼓勵大學端與產業連結,例如教育部推動「產學合作培育研發菁英計畫」,培養「產業博士」;科技部推動產學大聯盟、鼓勵大專院校與產業界合作投入前瞻技術研發、共同培育人才等。
鄭瑞城指出,教育有很多面向,和產業結合是其中一塊,要減少學用落差大家都認同,但擔心的是國家不斷由上而下「強調」。社會目前氛圍還是政策會影響學校方向,當部會把與產業結合當成教育推動主要方向、忽略其他教育面向,就令人擔憂。
鄭瑞城說,民國八十四年推動教改開始,往後二十年間,專科學生少了四分之三,博士生和碩士生人數卻增加三倍到四倍,擔憂技職高教化,但仍未看到技職教育徹底省思和改變。所謂解決「學用落差」,主要重點應是加強技職端與產業的整合,而不是要整個高等教育都往此方向走,教育理念不該把所有人都變成一樣,而要讓不同類型學生都有發展的空間。
梁賡義也指出,學校不是象牙塔,研究要和社會結合,但教育部和科技部扮演培育人才的重要角色,不應過度強調產業、忽略基礎教育。他舉例,如陽明雖是培養醫學人才,但基礎課程如化學和數學,對於分析邏輯也很重要。
產學合作沒有對與錯,要有,但不能太超過,大學還是要多花點心思培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