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慧慈(政大阿拉伯語文系主任)
母親節當天我看到隔壁桌一對外表光鮮亮麗的年輕夫妻跟母親用餐,媳婦送給婆婆一朵快枯萎的粉紅色康乃馨,從頭到尾冷眼看著婆婆,眼神充滿不屑。兒子則不停的在數落妹妹,顯然不想讓妹妹與他們同住在母親買的房子裡。我聽到他把妹妹形容成動物園裡的野獸,一旁的母親又急又氣的說:「她不是這樣的…。」母親只吃了一道菜,便渾身顫抖地走了,沒有帶走枯萎的花。她的無助讓我想到了尊貴的阿拉伯母親。
聖訓記載有人問穆罕默德,誰是最應善待的人?穆罕默德說:「你的母親。」此人再問:「其次是誰?」他說:「你的母親。」他連說三次,第四次才說:「你的父親。」阿拉伯人自古更說:「天堂在母親的腳底下。」對母親有萬般的尊崇,母親的地位勝過任何女性。
今日在許多的阿拉伯社會裡,親友會為母親冠上兒子的名字,稱她為「…之母」,譬如母親的長子叫做「哈利里」,母親便被稱之為「哈利里之母」,母親的名字逐漸被遺忘,母親也甚少提及自己的名字。「某某人之母」成為對母親的尊稱,因為有這個尊稱,她的命運也與兒子牢牢的牽繫著,某種程度上,母親的名字成為言語上的忌諱。
這種習俗在埃及社會尤其顯著,埃及人不在人前提及母親的名字,認為提到母親的名字會讓他們感覺不自在,甚至於認為提及母親的名諱會有惡事發生。丈夫稱呼他的太太,會用自己的名字或兒子的名字稱呼她,或「善之母」、「家裡女主人」等。甚至於在女性親友喪禮上,他們還是稱死者是「…之母」。許多人認為這習俗源自於鄂圖曼土耳其殖民埃及期間,民間巫師若要驅策精靈做事,都需要以母親做為媒介,蒐集訊息,故要探知母親的名字。人們因此認為提供母親名字等同做一件不光彩的事。
阿拉伯人的觀念裡,貞潔守分的女性是家族的榮耀,女眷的名字成為外人談論的話題,無疑是對此女家族名聲的侮辱。男人在朋友之間必須小心翼翼的保護家中的女眷,不會提及母親、太太或姊妹,尤其不提及她們的名諱,這是每一位男性的職責。禮貌上,外人也不宜問候別人家中的女眷,以免引起誤會。
二十世紀中葉,埃及《今日新聞》報創辦人Ali Amin的攣生兄弟Mustafa辦公室裡出現一位母親,對他訴說自己悲慘的境遇。她年輕時便守寡,含辛茹苦地讓孩子們受大學教育,成家立業,他們卻拋棄了她。
兄弟倆於是在報上專欄裡呼籲人們把母親尊貴的地位找回來。最後,讀者選定三月二十一日這一天為母親節,因為這一天是春之始,百花齊放,人心也綻放,象徵母親的美麗與溫馨。一九五六年三月二十一日是阿拉伯人的第一個母親節,母親節的設立無疑在警惕未恪守傳統價值的兒女。
習慣為兒女犧牲的台灣母親,儘管擁有自己的名字,多數無須依附男人生存,卻經常為兒女親情所困,所獲的尊重微乎其微,一年一度的母親節更適合自我反省。親愛的母親,妳自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