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
執筆人: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
兩岸關係即將啟動新頁,外界很多聲音都說蔡英文就任,對岸會上緊發條。是或不是,都無法否認,真正緊張的關係在兩韓。南北韓的政府雖有接觸,民間則不能(自由)來往。兩岸剛好相反,民間與商務熱絡,政府冰冷。
台韓新聞自由的對比,也反映了這個差異。馬英九執政的八年期間,台灣在這方面的得分,稍有減少,但仍然是亞洲最自由的國家。南韓在相同的八年中,有六年僅得「部分自由」的評價,從二○一二年底的大選期間起,跌幅更是擴大,選後第一位女總統朴槿惠就職以來,發生了幾起重大事件。
第一年,就有一百一十九人遭到指控,說是他們違反了《國家安全法》。被捕入獄的人,赫然包括國會議員李石基;國家情報院指控他召集了一百多人,假裝是在爬山,實際是在山區及都會,組織「革命團隊」。
第二(二○一四)年十月,南韓檢察官起訴日本《產經新聞》的首爾記者加藤達也,指他轉述《朝鮮日報》,懷疑朴槿惠在該年春天學生遊船事件致死三百零四人之時,「謠傳正在與離婚男人幽會」,實有誹謗之嫌。起訴後一周,就有一百萬韓國人刪除聊天室的相關材料,避免因轉述謠言而入罪。十二月,南韓憲法法院的九位法官,有八位(另有報導指是十三人的十人)認定李石基所屬的「統合進步黨」過度親近北韓,已經違憲。統進黨的所有財產遭沒收,五位國會議員喪失民代資格。對此,南韓人權團體批評政府限縮言論自由,但大法官的判決文堅稱:「統進黨的理念和活動,危害我國的民主秩序」。
然後,更為戲劇化的事情發生了。申恩美是韓裔美國人,她前往北韓,在曾經叱吒一時的網站Ohmynews發表見聞,成書《美籍韓裔阿姨的朝鮮之旅》,並在二○一三年獲得韓政府推薦。後來,她在另一些講演場合,提及八、九成「脫北者」希望回故鄉、北韓國民對政府很有信心,又說那裡的「啤酒美味、河流清澈」。對於這些言談,一些南韓人很不滿,竟至有高中生對準申恩美,向講台投擲可燃物和煙霧彈。
申沒有受傷,但有兩名聽眾遭到燙傷,兩百多人緊急逃避。於是,到了第三年,也就是去年初,政府下達驅逐令,表示申的言論危及國安,列她為不受歡迎人物,限期離境,五年內也不能再來。對此,輿論反應再次極化,有人叫好,表示申目瞎耳聾,對北韓人權沒有聞問,還予美化,早該走人。《韓民族新聞》代表的立場則有不同,它的社論說:「驅逐她的決定明顯侵犯人權,政府正帶頭踐踏人權。」
今年,阿里郎的國安法延伸到了海外,這次遭殃的是英國記者設置的網站。
南韓「傳播標準委員會」認為,這個英國網站二○一○年運作以來,每個月的兩萬次點擊,包括來自公營的《韓國聯合通訊社》,都有引用,致使該站禮讚北韓的行為,在南韓與國際間遭致放大,因此便在三月下令予以封鎖。
但即便北韓一無是處,韓聯社引用這個英國網站,又怎麼會有害處?說不定剛好相反,能夠混淆視聽。比如,英國網站遭封殺後,南韓的國會選舉在四月登場。選前,韓聯社引述四家民調公司的看法,指執政黨的應該可以取得一百五十到一百七十席,最大在野黨低於一百席。沒有想到,朴黨僅一百二十二席,最大反對黨一百二十三席,加入另兩個在野黨就是一百六十七席,過半了;剛好與韓聯社的預測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