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每年五、六月是大學設計系學生的畢展季,短短幾天展期耗資百萬,一次畢展光是文宣品就要砍掉約四百六十九棵樹。輔大學生設計畢製環保新指標「520」門檻:展品有百分之五十可拆解再利用、展品或展場使用百分之二十再生材料、展場零酷卡,「帶頭搓破這個大家不願面對的真相」。
大學設計系學生都有畢業製作、參加大小展覽,印製酷卡或海報宣傳。但結束後,往往產生驚人垃圾量。每年設計系畢業生的畢業展耗費社會大量環境資源,大量的文宣品、背板、木作,在短短幾天展期,就要耗資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展期結束後,心血瞬間變垃圾。
輔仁大學藝術與文化創意學程學生「畢製520」,反思畢業展長期的資源浪費問題,設計了畢業製作環保新指標活動,帶頭做起達標「520」門檻,讓畢業展不再淪為垃圾製造廠。
依教育部資料統計,一○一學年度入學、即將於今年畢業的設計科系學生,全台有三萬六千七百一十四人。據「畢製520」調查統計,一次畢展印刷近九十萬張海報、一百八十三萬張酷卡、四百五十八萬餘張名片,「一次畢展光是文宣品就要砍掉約四百六十九棵樹」。
「畢製520」發起響應計畫,與「再生藝術工坊」合作,向設計科系學生推廣使用再生材料製作展品,在一開始設計作品時,能夠思考到展品後續回收及利用的問題,例如,製作模型時,選擇容易被環境代謝掉的紙類,取代較不環保的保麗龍或珍珠板;盡可能使用卡榫或多用環保膠黏貼海報,避免使用膠類,才可使海報紙回收再利用。展後將可再利用的材料提供學弟妹做二次使用,或是回收至「再生藝術工坊」,成為小學生創作課程使用的教材。
展覽後…傳單拿來蓋泡麵
元智大學藝設系主任沈禎表示,畢製成品主要是由學生帶回家,但因作品很占空間,常有學生抱怨不知如何儲藏,系上沒有空間幫學生管理,且學生作品的實用價值有限,「最後丟掉的比例高達八成」,藝術再生是很好的想法。
北科大設計學院院長彭光輝表示,校內空間愈來愈少,好作品無法放置,彭光輝建議,如果大學可以結合社區、國中小,利用開放空間展示大學生不錯的畢製成品,對中小學生孩子也有鼓勵作用,也能讓作品發揮永續效果。
台科大工商業設計所學生馬彗娟說,因為怕有錯誤會多買材料,像她就自己就買了很多布,但實際上沒用到這麼多。新一代設計展會做很多文宣品,確實很浪費資源,因為用完一次就沒了,甚至拿去蓋泡麵。
輔大文創系大四學生陳修容說,她念復興商工時,每個學期的期末或期中,垃圾場都大爆炸,「垃圾從垃圾場溢出來到操場」。有些作品只是開模打樣,失敗就會直接丟掉,或是做了一張桌子、椅子,如果沒賣掉就丟在學校,又很占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