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故事》北煮水餃 東賣湯圓 南蒸包子

記者郭崇元  |2007.03.31
1329觀看次
字級

十五年前到大陸發展的龍鳳食品創始人葉惠德已成當今冷凍食品業的霸主,年產值達十五億元人民幣,六個生產基地的銷售網涵蓋近四十個城市,龍鳳的數百個產品,也外銷美國、日本等十二個國家。

三十年前,葉惠德在台灣高雄賣水餃,媽媽常常講,「今天下雨,爸爸沒有錢賺,我們隨便吃。」這話讓他從小立志擺脫貧窮,勤奮苦讀考上大學,成了七個兄弟姐妹中唯一的大學生。一九七七年,逢甲大學電腦系畢業的葉惠德,本來可做電腦工程師,但他卻回老家賣水餃。

窮小子遇到富家女後成家,夫妻倆用六萬元新台幣創業,當時他想,與其把水餃賣給麵攤,不如直接賣給吃水餃的人,這能賺更多的錢。他設計一張龍鳳水餃卡片,電話訂購,專人送達,電話號碼寫得很大,貼在冰箱與廚房,沒什麼風險,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就能賺三千新台幣。一九八四年,夫妻用六百萬新台幣加貸款開了第一家工廠。

一九九一年,他帶著三千多萬美元到上海放手一博,不到一個月,龍鳳的營業額就高達三十五萬人民幣。不過,葉惠德很快就發現,與水餃比起來,上海人更愛吃湯圓,他立即調整策略,加大投入湯圓的生產線。

把從日本進口的一小時做五十顆湯圓的機器,改良變成一小時做一百五十顆,只用一年就超過了五年的銷售目標。

「所謂南甜北鹹,東酸西辣,南方人吃麵品,愛吃鬆軟,北方人要吃得有嚼勁。這些不一樣的地方,其實我們也有整理出來,包子的皮,水餃的皮,包括湯圓的皮都會有一點點不一樣。」葉惠德看準人們對食品營養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推出一種新型的速凍水餃,餃子皮要薄、餡要大,最好帶著湯汁。

葉惠德說:以前的水餃是用機器生產,新型水餃帶有湯汁,只能用人工來包,造型更加別致。二○○五年,龍鳳推出「手工大水餃」,一舉贏得了三千多萬元人民幣的意外銷售。

餃子、湯圓與包子,葉惠德南北口味通吃,一路發到現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