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潛水機器人
法國政府二十八日在馬賽市展示潛水機器人「海洋一號」,未來機器人將協助水下考古活動。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報導】《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大陸製造業正在進行機器人革命,工廠追求自動化可提升產品品質以利出口,但這恐將損及尚未完全工業化的東南亞及非洲國家。
大陸廣東省的迎奧公司專營外銷歐美的衛浴設備,因工廠條件不利招工,常需付出兩倍薪水找人,所以四年前開始購置工業機器人,取代愈來愈貴的人力。廠內現有九個機器人,能做一百四十個全職工人的工作。
大陸南部沿海城市形成的製造業地帶有數千家像迎奧這樣的工廠,正在進行由政府支持、機器人帶動的工業革命。二○一三年以來,中國買入比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多的機器人,包括高科技製造強敵德國、日本和南韓。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IFR ),中國今年底前會擊敗日本,擁有全球最多的工業機器人。
中國進行科技轉型仍前途漫漫,每一萬名生產工人僅有三十六個機器人,滲透率不如德國的二十九個,日本的三百一十四個和南韓的四百七十八個。但決策者已規畫提升自動化程度以填補勞動缺口,其部分成因是一胎化政策。
機器人大軍前進步伐加速不僅見於中國,而是全球皆然,主因是工業機器人售價大降,以及他們的能耐穩定提升。
中國也發展自己的機器人市場,廣東伊雪松機器人設備公司生產的機器人,售價比瑞士ABB集團、德國庫卡或日本川崎便宜兩到三成。
在政府支持下整合更便宜和更有效率的機器人,對大陸工廠業主當然是好事,但這場機器人革命帶來的好處無法平均嘉惠全球各地。開發中國家,例如印度、印尼、埃及和伊索比亞,一直希望能效法中國,或者日本、南韓和台灣的範例來發展經濟,但自動化崛起,意謂著新興經濟體的下一世代恐面臨工作機會大量流失。
美國投資銀行花旗新近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今日的低收入國家沒有同等機會,透過讓農場工人轉至薪情稍好的工廠工作,獲取快速成長」;科技較落後的亞、非國家面臨「與機器人賽跑」的窘境,他們努力掙扎要在大陸機器人大軍終結本土製造業的機會之前,創造出足夠的工廠工作。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羅德瑞克也說,機器人盛行讓開發中國家更難搭上經濟成長的「電扶梯」,例如印尼將永遠無法享受中國和南韓曾經歷的經濟飛快成長。自動化使工廠需要更有技能的員工,多出來的人力若變成餐廳員工,薪資將遠不如工廠,這對印尼每年新加入職場的兩百萬年輕人來說是個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