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白衣者)投入偏鄉科學教育七年,圖為他在台東縣海端鄉霧鹿國小教孩子玩竹蜻蜓。圖/教育部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老師,你還會再來嗎?」二○○九年莫拉克風災後,本來在《國語日報》教創意科學的老師田園,隨著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到嘉義阿里山來吉部落和小學,看到滿目瘡痍的災區與校園,他決定幫部落孩子上一堂科學課。回台北後,聽到孩子傳達:「老師,可不可以不要因為災難才看到您?」深深觸動他的心,也開始展開他長達七年的「偏鄉科學創意教學深耕」計畫。
五十四歲、畢業於空軍機械學校的田園,有科學大頑童之稱,在風災後決定辭去營造業正職,全心投入偏鄉科學教育。從最初的四所國小,現今已走訪一百七十七所偏鄉小學,為一萬兩千名孩子上過十二個科學單元課程。
教具、備課一手包
以茶葉罐募款
昨教育部記者會上,參與開場表演的屏東口社國小排灣族小朋友柯宏恩,就上過田園的課。四年級、十歲的他童言童語道:「我上田老師的課兩年了,最喜歡他教的『把阿飄裝進袋子裡』課程,好好玩!」田園笑說,那是「大氣壓力課程」,在有底無蓋的壓克力罐中灌水,倒過來放,彈珠就不會掉下來。
就是因為看到孩子對科學知識渴望的眼神,讓他上高山赴離島都無怨無悔,「一學期有二十周,我需下鄉十二周,剩下八周和太太會一起備課、製作教具、教材,七年的課程至今沒有重覆」。他堅持一人或與妻子隨行出發、自備糧食,教材也是自己寄送或背上山。
他不收鐘點費,只向基金會申請交通和誤餐費,然而從原本的四所小學,到現今的的上百所,備課經費日益沈重;靠著一年四次在都會區舉辦、公益教學的「科學大魔界」課程中,他以茶葉罐募款,希望能為更多偏鄉落勢孩子上創意科學課。
曾患肝癌的他,動完手術後,即刻投入山上教學,他昨堅定地說:「我會好好注意健康,繼續這件有意義的事!」
越南媳婦黃秋娟
教母語圓夢
另外,從越南嫁到嘉義的黃秋娟因用心參加家庭成長、幸福婚姻、歌仔戲、肚皮舞等多項終身學習課程。嘉義仁友醫院公益文教基金會去年邀請她從學習者的角色,轉變成教學者,擔任「多元文化教育學習圈—新住民二代語文啟發計畫」的越南語老師。她說:「小時候的夢想就是當老師,現在實現了,課程中教小朋友唱越南兒歌、耶誕歌曲,儘管孩子發音不太標準,大家依舊玩得不亦樂乎,連原本不愛學「母語」的女兒,也跟著她快樂學習了!」
教育部昨啟動「終身學習.豐富人生」教育基金會終身學習圈活動,串連八十二家基金會及民間團體,打造多元文化、親子閱讀教育、全民閱讀教育、藝術教育、科技創新、家庭教育、原住民教育七大主題學習圈,推出一百二十二項學習活動,並邀請田園等人現身說法,分享教育經驗。